歡迎光臨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訊息報你知

教師及學長姐分享

發布日期: 2024-04-30
教授訪談 (Professors Interview)

幾何資料視覺實驗室 陳健章

【現職】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系學會指導教授


【目前專注領域
計算物理與工程科學建模 
超聲系統整合與演算法 
大數據 (Big Data) 與機械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學經歷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學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 
中研院物理所 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主任工程師 
工研院電光所 技術顧問 
新金寶集團 技術顧問
國立交通大學丘成桐中心生醫影像研究群 
博士後研究員


About me
1. 除了課業,老師覺得大學生也應重視哪些領域?
這個我覺得要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如果將來你們要養活自己的能力是在於去業界工作,或是你們覺得你們非常有研究的 POWER,然後你們將來是往研究的領域走,這兩塊的學生是不一樣的。這兩塊的學生將來要思考不一樣的是如果你要研究,那麼你想做的那個題目是不是能夠幫到人?幫到哪一類的族群?比如降低某一族群對藥物的過敏或精神負擔之類的。你們要思考的是你們將來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幫到人?因為你們是將來台灣最重要的勞動力人口,勞動力有兩種,一個以業界取向一個以學界取向,所以你們必須知道你們要往哪裡貢獻,往學界的話你們就必須先去了解你們將來想去服務哪個類型的人,當你們決定了以後你們的野心也好或是志向也好就會開始專一,你們會開始思考我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幫到那些人,那如果將來要往工程那邊前進的話你們現在要專心看到的就是當你們要畢業時的工作市場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你們必須要搭配自己的興趣。所以簡單來講就是你必須要知道將來要靠什麼方法去養活你自己,然後照顧另外一個族群。兩邊取向不一樣,一邊要靠志向,因為你會發現你做了大半輩子,你的同學買車買樓買房,但你可能發現你的薪水很難養活小孩之類的,這是要冷靜去適應的,因為唯一支撐你的就是你的志向。可是如果往業界走就會有莫大的壓力,來自於非常快速的工作節奏,甚至要對應的人很奸詐、狡猾、甚至是言語暴力的人,所以在那個地方要磨練的基本上就是抗壓的能力。但是如果你綜合能力全部都有的話你不管哪邊都可以適應,甚至也可以學界跳業界、業界跳學界。這是我覺得這個階段你們至少要去面對的事情,將來怎麼做、要把自己養成什麼類型的人、是自己養成不是老師幫你們養成。老師唯一能幫你們的就是當你們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提醒你們幾句,僅此而已。

2. 覺得念理科最要把握的訣竅或原則是什麼?
我覺得通常都是圍繞在數學。你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從題目回去看它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而不是把全部的數學學一遍,那樣沒效率。所以當你們在學習的時候,去從題目分析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去算。是因為快嗎?還是只能用這個方法?還是比較簡單?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去從題目剖析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把每一種題目都看完之後會發現這樣子類型的架構會被你養成,你會發現你看到這樣類型的題目的時候 你會開始去思考它的解法,因為你知道這樣子的題目的細節會在這些解法理面。久而久之當你看到陌生的題目之後就可以開始去拆,什麼樣的解法去解哪個部分。這樣子的解法對於以後做任何事情都適用。有點像在管理一間公司,解不出來的部分就找專業人才來做。所以理工人常常走到創立公司那步就是因為他們習慣對問題做拆解。所以習慣這樣子的思考路線你們就可以很習慣的去應付每一種題目。

3. 老師最崇拜的人是誰?
有一本書叫別鬧了費曼先生,那本書的主角是理查費曼, 他是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我把他當作偶像的原因是因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態度跟行為風格跟我很像,所以他做的那些事情我都很想做做看。久而久之我就覺得我好像受他的影響蠻多的,比如教學風格。不管是做人也好教學也好研究也好,我覺得他真的是很厲害的人,是我很想模仿的對象。

4. 什麼時候加入實驗室會最剛好呢?
當然是越早越好,除了可以熟悉實驗室的運作模式以外也能知道這個實驗室適不適合你。假設對一個實驗室很有興趣,可能大二就可以開始做準備了, 在大二上去拜訪、了解每間實驗室,之後大概就知道哪些實驗室是適合你的。然後你就去磨一陣子, 就會發現這個實驗室可能不適合你。在大二下就可以加入實驗室,跟著學長姐一起做,然後在大三就有機會申請到科技部的大專生計畫,申請到就代表以後可能可以上很好的研究所。

5. 老師在低潮的時候能讓你撐過去的一句話是什麼?
這是我大學專題老師跟我說的。你每一次遇到的困難都是在磨練你某一方面的不足。 因為你有不足所以你才會遭遇這樣的困難。所以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不應該唉聲嘆氣,而是把這方面補起來。還有另一句話,如果你一輩子很順利的話你也不要太 驕傲,你應該要把這樣子的運氣分給其他人,就是當你有能力的時候要去幫現在還沒有能力及真的已經無法翻身的那些人。我覺得這些話有影響到我一輩子。

Research
1. 老師研究室大概的研究項目有那些呢?

我們實驗室大概走兩大部分,這兩個大部分的題目是一樣的,都是走在機械視覺上面。所謂機械視覺就是我們要設計一種方法讓我們的電腦能夠精準地去判斷某個事件的發生。比方說我想讓我的電腦去判斷在我給它一系列 MRI 影像裡面有沒有腦瘤的產生。
腦瘤的位置、形狀以及它旁邊是不是有特殊的東西,比如說神經、血管。然後我們就可以幫醫生 3D 建模之後去幫它安排適當的開刀路徑。這個開刀路徑能降低對病人的副作用,比如說不會去切到脊髓液或是血管之類的。這是我在做的。我們實驗室因為學長姐做的題目基本上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當然都是圍繞在機械視覺上面——有些學長姐們的題目不太一樣。像有些大學部的學長姐們他們做的題目跟我很類似:抓腦瘤的、抓心臟的。然後其他的學長姐們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們用類似的方法去做工程上的題目。比如我們現在正在發展一些感測的方式——在工廠裡面,感測人體是否有靠近危險物品,比如會動的機械手臂上面,當有人靠近的時候機械手臂是否要停下來,或者是說是否執行閃避人體的動作。這個看似簡單,有時我們可以用 CCTV 來做,但工廠的環境是不允許用攝影機的,因為攝影機一照下去可能會照到機密的文件、機密機台擺設、機密產品外型等。因為有機密的關係,所以裡面是不適合使用 CCTV 的。那也有人說那就用紅外線,但有些工廠裡面的機台本身都會發熱,所以紅外線模組看到的都是熱源,它也沒辦法分辨人類,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搭配適合的物理感測模組跟人工智慧演算法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可以使用非這一類型——比如說超音波等的物理特性去知道現在是否有人在接近,再加上人工智慧去判斷一些數據,就可以大概知道當有人靠近的時候機械手臂要停下來或繼續動之類的。所以在這邊的小朋友們他們除了要去操控感測器之外,感測器要如何與電腦溝通,電腦演算法要如何設計才能讓它有智慧去了解它眼前的狀況。

2. 關於醫學影像分析,老師最近有什麼新的研究計畫嗎?
有有有。我們實驗室正在發展跟外面深度學習不一樣的東西。我們是使用量子力學的方法去產生演算法。所以我們演算法的數學架構是圍繞在量子力學裡面的機率泛函理論,讓演算法能自動去判斷在圖形裡面是否存在跟其他圖形裡面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他們是去抓差異性很大的東西。那多半來說我們的腦袋裡面差異性最大的基本上就是腦瘤這個東西了,腦瘤跟它周遭的組織基本上都長得不太一樣。所以我們的演算法是去探測差異性是否存在。可以請電腦把差異性數值化,它就能自動幫我們把腦瘤的部位摘出來。所以這跟以往深度學習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深度學習需要一大 堆的資料庫去做學習,但在我們的演算法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圖形去做學習、去尋找差異性。所以這樣比較來說的話,因為它有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學習過程裡面,它需要有醫生去幫你把腫瘤畫起來——這叫做標記,需要標記 至少一千多張以上。換句話說醫生要花很多時間去幫每一個腫瘤做標記。而且比如說我這裡有四個醫生,每一個醫生標記完的邊界都長得不一樣,所以他們還要再做取捨。所以一千多張圖標完可能就要花一兩個月,然後再把這個東西放到非常有力的電腦去做學習,通常會用到所謂的 GPU 之類的。換句話說,需要先前的標記再把這個東西丟到電腦裡面去,電腦的容量要夠大、GPU要夠強,所以要設計演算法, 演算法除了要能夠學習之外還要能夠把特徵抓出來,才能拿完全沒被標記過的東西去做測試,如果能夠標記出腫瘤的話才算是成功。所以你看一系列過程換句話說你就需要一系列被標記的東西跟一大堆沒被標記的東西跟強而有力的電腦,再把這些東西塞進電腦裡面去,然後你還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演算法,才能把那些應該抓出來的東西抓出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耗人力物力跟財力的東西。所以現在發展這個東西是我們標榜我們不需要用 GPU 只需要用最簡單的電腦就可以用自我學習的方式把腫瘤抓出來,而且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快的疑慮就是它可能會不準,因為它有時可能會抓到骨頭的部分,那就是需要用人工的方法去做二次篩檢。不過那已經大幅省下很多時間了。

大腦與語言實驗室 徐峻賢

【現職】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目前專注領域】 
MEG / EEG 訊號分析 (source analysis, HHT, statistical methods) 
語音學 (ASR, prosody perception) 
構詞學 
神經語言學 
語言發展 
機械學習


【學經歷】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大腦與語言 實驗室 博士後研究員 
New York University, Visiting Scholar

About me

1. 大學生活之於教授而言為何? 什麼是最該把握的呢?
我覺得那是個奇妙的時間點,就是我們突然被要求你要知道 自己以後要幹嘛,但老實說我一直到念完研究所,一直到我 在做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可以幹嘛。我只能說那 時候一直念書念到大學那一段時期,會因為興趣然後發現那 就是一個你可以很專心很久、不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而是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大學生活是在探索你覺得甚麼事情對你是有意義的。我 覺得你們永遠都可以選擇改變或者成為甚麼,但是我覺得對你們來說做事不用去在乎 太多別人的指指點點,你會清楚地意識到說,某一件事情跟你原來設想的不一樣,你突然發現自己走錯教室了,有一天走進教室發現說這門課其實根本就不是我應該聽的, 那你就趕快把你的時間去做一些你覺得有意義的事,所以我會覺得大學生活就是在探索方向,我覺得這個蠻重要的。
然後至於該把握的,我覺得就是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嘗試新事物的機會,雖然從指導老師的角度我當然會希望學生可以專心地做好一件事情、專心地做專題,可是我會覺得如果是我回到那個年代的時候,我會希望我有多一點機會探索自己,當然有些東西我現在回想我會後悔(我就不應該去參加那個甚麼親善大使的...),但是我會覺得那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你嘗試過才會知道甚麼東西是對你有幫助、對你沒有幫助的,有任何可以嘗試自己能力的機會就去把握住。然後,要好好的珍惜現在的朋友,因為進到研究所、進到社會工作後,你會發現真正真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所以通常大學時候的朋友會是你們現在應該可以維持比較長久的友情,我覺得這會是未來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寶藏。​


2. 請問老師是什麼時候並如何發覺自己對語言學的興趣呢?
大四那一年我決定要做研究,而且後來我決定要轉換到語言上。我在念博士班的時候,中間有一年拿了科技部補助研究生出國訪問計畫,俗稱的千里馬計畫,到紐約大學去訪問,我是 2008 年的時候去做一個關於腦波儀跟語言學結合的研究專題,我當時去那個研究單位的目的是我想要學怎麼使用腦磁圖、怎麼使用那台機器,但是我沒想到去 的時候才知道那個實驗室的主持人是語言學大師,我去了才知道,我覺得很丟臉完全不知道他的名氣這麼大;他的老師是 Chomsky,有一天就說他請 Chomsky 用視訊來上課,我那時候想說雖然不是看到本人,但一定要聽一下,我就去聽了那一堂課,聽 Chomsky 講話他本人是一個很和善的老先生,講話很客氣,很像那種在路邊看到有一 個老先生過來問:「年輕人請問哪裡怎麼走,可以跟我講一下,不好意思占用你的時間」,所以跟你看他的書的感覺不一樣,看他的書你會覺得他講的東西很嚴肅、有一 點點難懂,但是他本人講出來的話你會覺得是一個老先生在跟你講他的故事,在講說幾十年前他怎麼去想出所謂的轉換語法的那個規則,就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轉換成最原始的型態,他把語言學從所謂的語料解析跳脫出來。
語言學本來是在幫人類學知道好幾百年前寫的文字怎麼表達事情,所以以前的語言學是在做這種處理。可是 Chomsky 他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你可以去分析語言裡面的邏輯符號,把語言當作一個科學來研究,那是他的特色。那他那場演講在講的就是他怎麼發現語言學可以自己變成科學的一個心路歷程,他就講他怎麼推導出語言的特殊性,所以那天聽他講完之後我就覺得我好像看到一道光在我面前照亮一段路, 有一個我完全以前都一直誤解的東西,然後後來我就跟那位紐約大學的老師聊了很多跟語言學的想法,所以我在2008年結束訪問之後,回到台灣過了兩年完成我的博士論文,我在完成博士論文的那段期間就想好說那我接下來做語言學的研究,但後來我發現這個過程比我想像中的困難,因為我聽不懂語言學的人在討論甚麼東西,我大概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理解他們使用的關鍵字和他們思考的習慣,所以我後來 才比較有信心說我可以知道語言學在幹嘛。

3. 
呈上題,對於現階段正在找尋自己的興趣及確立未來 研究方向的同學們,有什麼建議或鼓勵嗎?
我覺得同學們你們可以透過網路上的所謂的 YouTube 或是線上課程,現在你們好像有 Coursera,我會建議你們對某個東西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去找這些管道,了解一 下說做那些研究議題的人是怎麼想事情的,然後我會建議你試著去設想說「如果是你,你能夠有辦法跟對方想出一樣的見解嗎?」就是你可以去比較一下,當然你如果遇到一個陌生的題目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是不懂的,但是一旦你透過看書或者是看線上課程,你會比較知道那個領域在幹嘛,那你可以去設想一下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去做那個領域的主題,那這時候你應該會發現說有一些東西你想到的事情有別人在做了,那就代表其實你已經有能力在做一個題目了,表示你能夠想到那個領域的專家在想的問題,如果你有這個感覺的話,那我就覺得你可以跳進去做那個主題。
所以我會建議就是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來找老師上課、可以找老師聊、可以上網看很多東西;像我在學資料科學,就是語言學學到一半之後(我這個人就是閒不下來),我會覺得好像有空了,所以就跑去學資料科學,我是上網自己看課程的,所以我會覺得有些東西是你自己上網就可以學習的了;但有些東西是真的要找 一些專家聽他解釋,你才會知道那個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像資料科學就是在講那個深度學習的一些邏輯訓練演算法,我是後來自己看書,看了一段時間(因為我看不懂微積分,所以我讀那些東西會覺得有點困難),但是後來我去問了別的老師,他們跟我解釋一下,我才知道說原來大概這個東西是怎麼運作的。我覺得你們應該有能力可以做到這件事,就是你會先找資料,知道一些想法,然後動手做,我覺得動手做也會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卡,就是你決定動手做你才會想去真的開始,所以大概就是一定要確定方向之後再...也不用說確定,因為我是鼓勵多方嘗試,你有甚麼想法發現那個研究的題目的主題,你可以掌握他的邏輯,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那就動手做。

Research
1. 
請問實驗室的學長姐們大略都在做什麼樣的研究呢?
目前有兩個學生都準備要畢業了,大四的蘇梓鈞同學他就是在做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因為腦波數據跟機械學習的那些問題在用的圖像分析還有語音分析很不一樣,所以他會覺得很挫折, 就是用腦波訊號怎麼辨識的正確率這麼低,但我跟他說這是常態,所以像深度學習的應用就是蘇梓鈞在做的;然後另外ㄧ位張東浩同學他做的是他自己想的一個概念,就是他想要知道可不可以用腦波來做一種腦機介面,意思是:如 果我今天用腦波訊號當作參數,我可不可以讓一個裝置 (可能是電腦、是電視、是機械手臂...) 接收到你的腦波訊號,然後透過判讀腦波的反應知道你有甚麼意圖,然後 那個裝置就會針對你的意圖做一些反應,那個同學想要做到那種事情,所以我就會告訴他,你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怎麼用來控制一台機器,所以他最近 在探索一些想法:可不可以用簡單的閱讀作業來判斷你在思考事情的時候,是在做字面上的推理,還是有一個深層的目標在、有在做多一層的推理,這是我給他的一個題目,然後他做得還蠻成功的,所以目前從生醫系過來的學長大概就這兩個。

2. 
請問腦科學相關實驗通常是如何進行的呢?
以我們最近在做的題目來說,比如我在跟別人討論語言的結構,我想知道語言學家怎 麼定義詞彙的結構,然後他們就有一個概念,那我發現如果是神經語言學的話,你需要語言學跟腦科學的知識。在台灣特別是在華人的社群裡面,語言學的環境是他們不太需要做實驗,他們的理由是說:語言是一個你用邏輯建立起的符號系統,所以你只要能想得出那個邏輯就好,他們不會去特別在意說那個邏輯想出來之後是不是要去用實驗去證明這個邏輯到底可不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裡面,所以我的作法是,我會問一下他們對於所謂的語言邏輯的定義,他們會說怎麼去區分詞的性質是屬於詞綴還是重心 (headness),然後詞綴要怎麼把他分類成他是不是在改變意義,像「老化」,老就是形容詞、化就有點像把前面那個狀態變成一個動作,有點像在英文講的 "-lization" 動詞化的詞綴,而類似這樣的詞綴中文也有一些;那我的想法是我想要證明說,我可不可以在腦袋裡面找到一個反應是在表現詞綴的運作。
所以我想說這種研究習慣,就是從一個常見的行為觀察,找到他們的分類邏輯之後, 再去設計實驗。然後我們就會去探討說要用哪一種儀器,要麼是腦磁波要麼是腦電波, 再來就會看一下說研究者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不在乎腦袋的功能性定位?還是 我在乎的是時間點上甚麼特徵、在大腦活動的第幾毫秒發生甚麼?如果我在乎的是時間的話,那我只要用腦電波就夠了;那如果我同時在乎時間跟大腦訊號來源的話,那我就會另外用腦磁圖,所以我就會知道我要用甚麼儀器去做,然後就開始招募受試者, 做我設計好的實驗,然後分析數據,那這是一個很傳統的做法,如果你把語言的題目換成注意力或記憶力那就是有別的老師在做的實驗。
現在有另外一種新的取向,那我其實對於從生醫系進來的學生我都是鼓勵從另一個取向來做,因為如果你要做我剛剛講的傳統的做法的話就是你要先了解怎麼設計實驗,我覺得有另一種可能性是說,有些研究單位他們做完實驗後會把實驗數據放在網路上, 他們會提供公開的大腦數據,所以你可以直接去找一個別人公開的數據把他下載之後直接去分析這個數據,那這有個好處是說你不用經過那個很長的研究程序的整段流程, 你可以直接從分析數據開始,所以目前我有一些助理跟一些學生我是讓他們採用這個方法去做,像那個時候張東浩同學他來一開始我也是讓他從分析數據開始,然後他分析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就突然覺得他想要知道這些數據是怎麼產生的,我就讓他去設計一個實驗。所以我們現在的研究模式,可以是用傳統的心理學的方法去設計實驗,或者是說用資料科學的方法直接抓一筆公開資料去研究這樣。


3. 因為台灣產業走向,常有人認為腦科學領域在台灣發展不易, 請問教授是怎麼看的呢?
我覺得這是事實,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人在嘗試要做這個產業,那現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說那個商業模式還沒有被建立起來,腦科學目前是沒有人想出那個最典型的商業模式,還沒有人做到這一點,因為目前腦科學的應用都還是比較偏向在醫療領域,那醫療領域就會有個問題,你要先讓醫師願意買單、醫師願意接受這塊,因為醫生要買單就是他們能不能成功的一個關鍵。
我會想要做兩件很瘋狂的事,我會想要證明說其實你可以把腦波儀當作一個類似桌遊的遊戲介面,因為有些人跟我說你只要能夠把東西變成電玩的一部分,這個東西就會變成產業,現在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有沒有一種非正規的訊號分析方式,它是在看一個 人跟另外一個人的腦波的傳遞系統,意思是說如果我今天在一個演講的環境之下,我很專心地在聽演講者講話,然後我隔壁的人也很專心,而且這位演講者他講得很成功、他表達很清楚,那我跟我的鄰居都會很專注,而且我們兩個的腦波會長得很像,因為我們的腦袋都在接受前面那個人的訊號;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有一些桌遊好像可以變成腦機介面,比如說像狼人殺(我之前玩過一次我覺得還蠻好玩的),你就可以想像說狼人之間的腦波同步現象很高,其實這個概念也有被人證實過就是所謂的同步性可以代表講話者講的東西有沒有吸引力,有人證明過這件事,而且是在高中的教室裡面證明的。
所以我有在想說其實我會覺得可以往教育或是比較偏向商務類應用的角度來使用,那他會遇到一個挑戰就是你需要做的訊號分析、跟使用的流程、跟傳統實驗室的腦波儀、跟腦波實驗的作法會完全不一樣,那是對我們來說會是一個挑戰,就是我們要跳脫傳統的做法,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讓腦科學能夠變成產業,應該說能夠讓這個產業發展的一個方法。所以我會說發展不易這是事實,那目前還沒有很成功的案例,那我只能樂觀的說我希望會有,那我會試試看,也很鼓勵學生去做這種...我覺得有點「驚世駭俗」,所謂的驚世駭俗是說跟傳統做法很不一樣的東西,你們是可以做做看的, 但是最後會怎麼樣我只能說那我們就祈求真的會成功。


系統生物實驗室 馬念涵

【現職】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 教授

【學經歷】 
學士 國立中興大學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博士 美國耶魯大學 
紀念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 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 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 副教授


About me
1. 教授在求學時候遇到怎樣的挫折?
滿多挫折的餒~~我記得當初在分析樣本的時候,基因表現出有許多長度不同的,而當初的挫折是老師認為我是不是樣品被汙染或是技術不純熟,而事實上則是當初沒有考慮到的其他情況。跟權威的實驗結果不同有種被誤會的感覺。 但是當下並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出錯,所以心情還是有被影響,可是我自己放鬆個 2 天,然後我就回去繼續面對問題。

2. 教授當初怎麼決定念書專業的方向?
我認為應該要用刪去法比較有效,以喜歡的主題下去走,而我當初也對電腦程式有興趣, 但是因為機緣下,我最後還是選擇了這條道路,而且念生化方面的書也有點慧根,比較看得下去,那就繼續往這個方向走。我也發現念碩士班也不難,念博士班也感覺還好, 所以就去念博士了。同學應該不要怕,你們總會想太多了。因為在你們還年輕的時候可以多多嘗試不同東西,在學術界和醫學上,我覺得都是先學基本的學科,而在碩博班時, 在選擇主題上,則應該要以訓練邏輯上來做選擇,因為大部分公司,主要是看你的邏輯能力,和經歷過程下的個人實力,並不是你對這方面有多麼高深的了解,而是你的歷程,像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包含溝通及其他軟實力)。而我自己想做這方面的研究則是我想去弄懂別人不是很了解的東西,其中必定需要很多時間的養成, 但是在最後成為了很懂這方面東西的人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會讓我十分的開心。

3. 教授日常生活都靠什麼去紓壓?
平常紓壓就是喜歡健行,接觸大自然和看電影。我覺得我在碩班的時候有遇到一些挫折, 做別人已經發表的實驗去做,就是一個乳癌的病人,他的基因有 TSGI101,有缺失的基因而容易得乳癌,然後我碩班的時候就需要看台灣的病人裡面肺癌有沒有類似基因有同樣的狀況 (都有缺失項),像是基因有 3000BP 變成 2000BP 這樣,所以他表現的功能就會不是原來的,後來發現我的實驗做不出來,因為我的基因分析跑出了許多片段,都有可能是缺失基因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樣品汙染,放大出不想要的基因,而我的教授看到,發現怎麼那麼多條線,而我也是新進實驗室的菜鳥,所以教授比較懷疑我是汙染到樣品,因為我跟權威做出來的結果並不一樣,但是之後深入的發現,我放大的並不是被汙染的髒東西,而是這些基因有許多缺失項,因為基因有需多的片段問題,像是 2 個片段變成 一個蛋白,或是 3 個片段變成一個蛋白,而這個基因有許多的 isoform,而當時國外僅僅只有發現 2 種,而我的實驗室有發現了許多種,但對於一個剛進實驗室的學生大概不太可能知道有這種可能性,而怪自己是不是基因放大了髒東西,有點不知道真相,但對當時的我造成了滿多的挫折。

4. 教授請問您是以怎樣的方式去出國念書的?
我是拿獎學金出國念書的,但是我覺得你們都可以試試看,在我這個類組中其實蠻多國外老師都希望台灣學生可以出國念博,而其實我們都是很多產的,可以產出許多的研究論文,其實在生醫領域中獎學金是較容易申請的,很多時候都會給獎學金。 而且都是希望台灣的碩士生能夠去他們那邊念博,原因是其實我們的碩士生都是訓練有素的(懂很多,能力又不錯)。

Research
1. 教授覺得這項領域最大的能力需求是什麼?
熱情、耐心、細心,因為有那個興趣能不斷鼓舞自己,而細心則是在初期比較吃香,因為在初期犯錯時,比較能找出問題點在哪。耐心則是在重複做實驗上需要的基本素養。而其實負責任也會是基本的需求,我希望學生能夠做出一點成果而不是只是來 LAB 然後沒有什麼實 驗結果。

2. 請問教授自己的專業從事領域?
我們的 LAB 主要是在講微型 RNA 的作用 (在疾病上),而微型 RNA 也是基因的一種, 但是不會變成蛋白質,以前覺得沒作用,但近十年發現會調控蛋白質,而調控過程會參與某個反應途徑,像是癌症,在癌細胞變多的途徑中就會發現特定的微型 RNA, 而我們可以從體液血液尿液中去提取微型 RNA,由於其種類比基因和蛋白質少且較為容易保存,所以現在也有人把這些微型 RNA 當成疾病的指標,也有可能成為新藥研發的方向。

3. 這個領域有什麼比較新穎的研究方向嗎? 或是比較特殊的儀器需要運用特殊的儀器嗎?
有一個滿貴的儀器,高通量基因定量分析,用來知道疾病的基因定量,大部分的人都用次世代定序但只有半定量,而大多都使用即時定量分析大概普通 1 次可以看 96 個, 但是我們實驗室的儀器可以一次 386 個。而我們也有一台影像分析儀器 (高通量),可 以一顆一顆細胞的仔細分析細胞內部狀況,這儀器是會根據時間來做變動,我覺得現 在特殊畢竟過 5 年後就不一定會是特殊了,像是我們也還在用西方點墨法,而重點不是這些儀器而是想法跟思考比較重要,利用儀器去證明你的想法或假設是不是正確的。

學長姐訪談 (Senior  Interview)

隋昀華

實驗室:劉淑貞老師 
研究內容:癌侵犯、腫瘤微環境 
興趣:潛水、滑板
專長:拉小提琴


About me
1. ​大學四年裡有什麼想分享的特殊經驗呢?
我每年運動會都有報名參加,但我每年運動會都不能參加,第一年運動會左腿縫針,第二年運動會右腿縫針,第三年鼻竇炎。

2. ​請問空閒時間都在做什麼呢?
我固定二四早上去重訓,大概十點左右去依仁堂, 平常六日就是往實驗室,比較閒可能就是去運動、 看劇、打電動,我有在兼家教,是教雙語學校小學三年級,教英文科學跟數學。目前都去小琉球潛水, 但我暑假想去東北角。反正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排一 排,然後其他塞實驗,剩下就是睡覺,你去實驗室你還要看一些 paper 阿,準備一些有的沒的,其實實驗室會占滿多時間的。

3. ​準備研究所的心路歷程?
我是申請系上 4+1,就是你念大學四年加上碩班一年,就有 學士碩士學位,如果自己待的實驗室,手上有還不錯的題目 想要去做,我就會蠻推薦 4+1 的,他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 在大學部就把碩班大部分的課修完,然後你碩班就不用上課, 也不用繳學分費。

4. 對出國留學與交換的看法?
我本來就打算碩班就出國的,但是想把手上題目做完,那交換學生我本來想去法國,也上了,但是 COVID-19,所以就沒去,留學我其實蠻推薦的, 但是看你們想念碩班還是博班,因為國外碩班主要是上課為主,所以要仔細挑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東西, 我自己是有規劃博班去美國(雖然很難申請),因為生醫系在台灣才剛起步,但是以我做的領域(腫瘤免疫)這種,隨便一個臨床實驗都是要砸好幾千萬,在台灣實在是很難。

About DBSE
1. 和進入本系前相比,覺得與想像中有出入的地方?

進來系上以前,我一直覺得生醫系可能是機械手臂、醫療器材, 後來發現生醫其實領域很廣,只要有生物跟其他領域結合在一起都算是。科目的部分我以為生醫系很注重數學、物理、化學,但其實也還好。生醫系能做的東西很多,要自己找到有興趣的地方, 不要每個領域都能摸到一點,感覺每個都可以去做,但是都不精通。

2. ​你認為就讀本系所獲得最重要的能力為何?
絕對是專題研究,將來大多數人會進實驗室,進實驗室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新體驗, 可能從設計實驗,或是可能學一些實驗技術。我是大一升大二的暑假進實驗室, 因為我們那時候迎新的時候就是劉老師帶我們去,然後老師那時候就打廣告說, 寒暑假可以去他實驗室看看阿,就是當 Summer Intern 的概念,去看看環境啊, 然後玩一玩,我就想說暑假去玩玩看,然後一玩就走不了了,就待到現在。

黃家容
實驗室:蘇立仁老師 
內容:中藥材研發設計 
興趣:聽音樂 
專長:打球

About me
1. 請問你有什麼特殊的讀書小撇步嗎?
建議學弟妹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原文書, 因為如果單看老師上課的 ppt 可能會比較不知道 某個單一主題的前後架構和因果關係。畢竟老師 上課的講義都是經過精簡篩選過最精要的內容, 雖然說對瞬間學習記憶來說效果蠻好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把一個東西學得很完整,建議還是自己把書看一看。而且看原文書比翻譯的中文書好, 一方面是翻譯書有時候句子會翻得怪怪的,語句不太通順,一方面是看原文書可以練英文,原文書的英文其實不會很難,可以一邊學該科一邊練 習英文閱讀的速度,也是一個不錯的訓練。

2. ​準備研究所推甄的心路歷程
我研究所不是推甄,是用考試的,我考上的研究所是台大生科院的生化所。我的考科準備方式就是看以前修學校的課的時候做的筆記、原文書課本內容,然後自己再整理統整式的筆記,我覺得像生化這種偏重記憶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寫過一次、整理一次,才會記得熟,另外我還會去圖書館借生化相關的書,還有找一些 YouTube 的教學影片來輔助我念書,然後考前找考古題來練一下手感,寫完一定要訂正,這樣其實就差不多了。 然後補充幾點,學弟妹平時還是要多充實英文能力,台大的研究所都會考英文,他們會用考試生成績前百分之 60~70 的人分數下去平均,然後低於平均成績的人就會直接被刷掉,不管你的主科考得多高都沒用。另外,有些研究所的考試管道,除了紙筆考試還會加上面試,面試主要就是在看你的反應能力,如果被問到的問 題你有點回答不出來,千萬記得不要杵在那裡不講話,還是要盡量講一些話來回答。總之,我覺得學弟妹如果確定要繼續升學進研究所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去大量搜尋每個學校你有興趣的研究所在做甚麼,去搜尋該所中某某教授實驗室在做甚麼研究,花時間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然後下定決心,目標確立, 並且用心準備。然後我覺得就算你想要推甄進研究所,不需要透過考試,但是你相關的知識還是要打好基礎,進研究所程度才不會跟別人有太大的落差。

About DBSE
1. 請問當初為什麼會想要雙主修生醫系呢?
當初是因為我原本高中是念三類組的,升大學志願是想念醫學或藥學系這些與生物相關的科系,然後加上上大學之後我室友有雙主修生醫系,我就跟他去聽了幾節課之後,覺得還不錯,所以我就毅然決然要雙主修生醫系了。

2. 你認為,就讀本系的前景如何?
生醫系實作方面因為有實驗室所以訓練的還不錯,覺得之後在研究所上實驗能力會比其他背景的研究生來的更有優勢。

3. 有什麼話想對實驗室 指導老師說的嗎? 
很謝謝蘇立仁教授,還有實驗室裡的學長姊,他們 都幫忙我很多事情,實驗室的氛圍也很不錯,讓我覺得很輕鬆自在,總之就是很多的感謝。

4. 
有什麼話想對系上的老師們說的嗎?
系上老師都很好,而我特別要謝謝蘇立仁教授,因 為我是雙主修生醫系,所以有很多的修課問題需要詢問,像我剛好碰到生醫系課綱轉換的時期,很多原本是我要修的課,都沒再開課了,我就會去問蘇立仁教授要怎麼辦,他就會跟我說要去修什麼什麼課,總之他幫忙我很多修課的相關事宜,我非常感謝他以及其他系上教授對我的幫助。
 
更新日期: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