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了!耶魯和哈佛法學院為何退出U.S. News大學排名?
週三,美國耶魯和哈佛法學院宣佈退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進行的「U.S. News法學院排名」,預計將重創這個備受矚目的排名系統。
對於台灣讀者來說,英國的QS、泰晤士報(THE)大學排名是較為熟悉的指標,不過在美國國內,大學生們更參考U.S. News排名,尤其是針對細分至領域的排名如法學院排名、商學院等等。因此當法學院排行榜中排第一的耶魯與排第四的哈佛宣告退出這項權威的排名系統,在美國教育圈是頭條大事。
為什麼退出?
耶魯與哈佛給出的理由是,U.S. News排名所採計的指標,不符合理想法律教育該看重的指標。
耶魯法學院院長格肯(Heather Gerken)在聲明中指出,排名貶低了鼓勵低薪公益工作的計劃,並獎勵大學把獎學金給那些考到LSAT高分,而非有經濟需要的學生。
格肯舉例,如果畢業生以學校贊助的獎學金在公益領域工作、或攻讀博士,U.S. News會將他們歸類為失業,失業則在「就業」指標中被大大扣分;而學校協助學生減輕學貸負擔的措施,也都不會被計算進任何指標中。
「U.S. News排名存在嚴重缺陷,它的做法不僅無法推動法律行業的發展,反而直接阻礙了進步。」格肯直言。
排名第二的史丹佛法學院表示也會認真考慮是否退出,排第三的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並列第四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則尚未發表評論。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更多重量級學校退出,排名機構的公信力會大幅下降。
U.S. News法學院排名看什麼?
根據U.S. News公布對於法學院的排名指標,21%基於標準化考試分數(LSAT或GRE,代表學生入學前成績表現)、26%基於就業率、13%基於學校的師資與資源、40%則來自專家如律師法官們對學校的聲望調查。
「任何創造這些風險的院長都會在排名中受到懲罰,」她談到公益獎學金時說,「這是真正反思我們的價值觀的時刻。」
關於耶魯贊助學生獎學金擔任公益工作,U.S. News回應,法學院排名的重點是「確認一所學校是否正在幫助學生在公開的就業市場上獲得職位」,「因此,學校贊助的工作獲得的分數就會比較低。」強調了該排名看重的事情。
到底該不該看大學排名?
從耶魯與哈佛的聲明,或是長期以來批評人士的論點中可見,大學排名的指標確實會讓許多學校失望。
此外,許多批評者指出,大學排名經常太過看重「輸入」,而非「輸出」,意即在意學生入學前的大考分數表現,大於學生在學校學習後的結果。這樣的制度會讓學校傾向選考試分數最高的一群人——往往是那有資源補習的孩子。
更關鍵的是,大學排名機構要處理上千所學校的數據,通常無法在各校派駐專業審計人員,而是請各校自行提供資料,導致數據可信度一直都為人詬病。事實上,哥倫比亞大學今年才被發現向排名機構提交了不準確的數據,鬧出軒然大波。
「對於中上階層的部分高中生來說,進入一所『好學校』是他們的最終目標,他們為此每日安排嚴格的課程、課外活動和SAT備考。但什麼是『好學校』?通常就是大學排名名單中表現佳的學校。」巴納德表示,若走火入魔,就可能會發生Netflix紀錄片《買進名校》的悲劇。
然而,如此弊端叢生的排名系統,依舊有不可抵抗的益處,尤其是對於沒有資源判斷學校良窳的弱勢學生而言。
根據美國《教育周刊》2018年的報導, 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公立高中,有專門為升學提供諮詢的輔導員,對於貧困率高的學校來說,情況更為嚴峻。
因此,專家們建議,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與家庭深入了解排名機構所採用的數據,並探索可以更好地反映自己價值觀的排名系統。如今,也有不少排名機構列出學校的永續、社會流動性相關指標。
也許U.S. News最終會調整策略,迎回耶魯和哈佛法學院;也許,是兩所名校會禁不住競爭趨勢,自己重回排行榜。無論如何,這兩份退出聲明還是讓社會更反思教育的本質,以及究竟想從排名中得到什麼。
(資料來源:WSJ, CNN, Yale, Harvard)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