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每年用上千名研發替代役,2028年將沒人可用 會動搖神山嗎?

2023/01/05   天下雜誌/文-楊孟軒
 

去年從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畢業的小李,5月先在成功嶺受14天新兵訓練後,接著就頂著平頭到聯發科上班。

他和實驗室的其他學長,以及多數的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生一樣,選擇服研發替代役;在企業當三年兵,而同齡的一般替代役則服役一年。

研發替代役待遇優渥。內政部發給一般替代役的薪資最多1萬4000元;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研發替代役,分別可拿到2萬4000元、3萬元。

小李表示,聯發科會在政府發的薪水之外再加碼,讓這群「役男」的薪資與正職員工相當。根據聯發科的招募資料,新鮮人就可達年薪200萬元。

「做的事情、拿的錢,和正職完全相同,」小李說。

像小李這樣的研發替代役,每年約有4000到5000人。

其中,來自台灣、清華、陽明交通、成功和台灣科技大學的碩、博士生佔近半數,而最多役男服役的產業,正是半導體,佔超過三成。

「台灣半導體產業有今天的成就,研發替代役也是幕後功臣,」日月光高雄廠人力資源副總經理李叔霞在內政部的《研發替代役十年成果專刊》表示。

 

2023年研發替代役員額核配前十大企業機構

企業機構 核定名額(人)
台積電 1135
聯發科 324
台達電 108
瑞昱半導體 100
世界先進 90
中山科學研究院 80
群聯電子 77
聯華電子 73
工業技術研究院 70
友達光電 65
資料來源:內政部役政署

研發替代役將退場,末代為93年次

然而,去年底行政院宣布,民國94年次後出生的役男,將恢復一年兵役,並取消專長與研發替代役。也就是說,目前就讀大一、民國93年次的役男將成末代研發替代役,到他們研究所畢業的這六年是緩衝期,之後研發替代役便會退場。

算下來,最快到2028年,企業就幾乎沒有研發替代役可用。

一零四資訊科技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認為,研發替代役取消加上役期延長,對企業用人勞動力供給上,將會雪上加霜,「研發替代役是相當有價值的人才聘用方式  ,不管對企業還是役男,是雙贏。」

大戶台積電,今年再招1135名

沒有研發替代役,最頭痛的可能是台積電。2022年台積電徵才8000人,其中,役政署核定給台積電的研發替代役員額就佔了1000名。

根據台積電年報估算,目前研發人員在其4萬8000名員工約佔13%,約6500人;也就是說,台積電新進研發人員有相當高比例可能是研發替代役。

今年台積電拿到的員額更多,達到1135名,佔全台總數的22%。

台灣半導體產業近年蓬勃發展,讓企業仰賴研發替代役情況加劇。從2018到2023年,民間企業研發替代役核定員額,以台積電合計2995名最多,聯發科1648名居次,瑞昱半導體564名排名第三。

2018到2023年研發替代役員額核配前五大企業機構

企業機構 核定名額(人)
台積電 2995
聯發科 1648
瑞昱半導體 564
台達電 506
世界先進 430
資料來源:內政部役政署、楊孟軒整理

研發替代役前身:國防役

中山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張鼎張的實驗室裡,今年畢業的6名男博士生,除了免役與已當完兵的兩人,剩下四人都以研發替代役的身分進入台積電擔任研發和製程工程師,「不用經歷當兵空窗期,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他說。

身為過來人的小李認為,取消研發替代役可能的影響,是會讓部份優秀人才選擇出國工作,而不留在台灣,「假設要當完兵才能去公司上班,確實有批人會想乾脆趁當兵時念英文考試,之後出國進修,」他也聽到同儕討論,目前是台海最危險的時候,讀完書應該選擇到國外工作,先避戰爭風頭。

其實,研發替代役的前身,全名為「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官預備士官」的「國防役」,設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逆轉早年台灣優秀理工人才外流,導致台灣難以發展尖端科技的困境。

 

「那時候我們要對抗的,就是『出國』,」半導體大老、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說。

盧志遠堪稱是「國防役之父」,他曾在1980年代,以交大教授的身分,借調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輔佐當時的政務委員李國鼎。

他回憶,當時為了留住出國留學的理工人才,他向李國鼎提出國防役的構想,建議讓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工業技術研院、中山科學研究院等機構服役,研究國防相關科技,但服役的時間,要從當時的兩年延長到六年。

 

盧志遠-旺宏-半導體-國防役
1980年代為了留住理工人才,盧志遠提出國防役構想。(謝佩穎攝)

「六年規劃是有道理的,六年後役男已經做到小主管、結婚有家庭了,不太可能又要出國念書,後面你不必綁,他(人才)也不會走了,」盧志遠說。

廣告

國防役的實施非常成功,包括中央研究院等其他研究機構,以及產業界都希望能藉由這個管道吸收頂尖人才,國防役的聘用也逐漸從國防領域延伸到業界。

「80末期、90年代科學園區都是國防役,」盧志遠舉例,晶豪科技董事長陳興海、旺宏部份高階主管也都是國防役出身,而他主持的工研院次微米計劃,成員也多是國防役。

由於人才需求從國防轉移到產業,由國防部主辦的國防役最終退場,2008年由內政部辦理的研發替代役接手至今。

台海危機升溫,是否恢復國防役?

盧志遠分析,當年台海戰爭的高風險,以及年輕人對兩年嚴格軍隊生活的恐懼,造就了國防役、研發替代役大受歡迎。

廣告

之後役期降到四個月,且相對輕鬆,役男還可以用暑假服役,畢業直接就業,而且半導體業薪資待遇已具國際競爭力,因此他認為,未來即便取消研發替代役,對高科技企業徵才的影響,也不至於太大。

台海危機-漢光演習-開戰-研發替代役
面對台海危機,政府延長役期並取消研發替代役。(謝佩穎攝)

但風水輪流轉,現在台海局勢又開始緊張,台美斷交的肅殺氣氛也重現。

當民進黨政府延長役期、大舉擴充軍備,也投入潛艦、無人機等國防武器自主研發能力,這局勢和催生國防役的時空背景有幾分神似,國家也急需高素質的國防科技研發人才。

因此盧志遠建議政府思考,是否已到了恢復國防役的時候?

(責任編輯:宋玟蒨)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