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寫論文也能畢業 EMBA和在職專班師生為何仍愛寫?

2023/01/07  天下雜誌/文-蕭歆諺 
 

2018年《學位授予法》修法放寬畢業條件,開放部份系所如EMBA學生可以不用寫論文,改交專業實務報告畢業。四年多過去,為何多數師生仍選擇寫論文這條難路?

政治人物論文爭議不斷,民眾除質疑師生誠信與論文品質外,在職生是否需要寫學術性質濃厚的論文也引發熱議。1月6日所舉辦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多位校長也提出以修課取代論文的做法。

其實2018年《學位授予法》修法,早已開放應用科技、藝術、體育運動和專業實務四類研究生可以不寫論文,改交技術、書面和專業實務報告等四種「代替論文」畢業。

換言之,涉及商管、法律和建築等強調專業實務類型的學生,無論一般生和在職生,都能以報告代替論文畢業。然而修法四年多過去,多數師生仍選擇寫論文這條難路。

以110學年度商管及管理學門碩士班為例,9873篇包含一般生與在職生的論文中僅有167篇專業實務報告,換算下來只有不到2%畢業生選擇寫報告。

為何在職專班與EMBA的師生偏向以論文爭取畢業?

新制上路,配套措施未成熟

原因不脫配套措施未成熟、教授墨守成規,和代替論文難被視為正式研究成果。

首先,新制剛上路,多數教授還在認識與摸索階段。如某頂大校長是在記者告知後,才知道原來目前屬專業實務領域的學生可以改寫報告畢業。

陽明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主任陳俊太指出,相較學位論文制行之有年,有明確撰寫規範,由於技術報告和專業實務報告在格式等方面還不清楚,眾師生擔心刊出後被挑戰,可能因此卻步。

檢視法規,的確可見模糊地帶。教育部在《各類學位名稱訂定程序授予要件及代替碩士博士論文準則》中僅列出專業實務報告的基本格式,同時允許學校能自行認定水準是否與一般論文相當。

雖釋出更多空間給大學與指導老師,但在沒有明確分際的前提下,教師或因不知道如何指導,或因避免犯錯,多半仍選擇寫論文的老路。除此之外,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周逸衡指出,其他配套問題還包括適格口試委員不好找,難找到大學教師針對特定產業提供洞見等。

為了讓專業技術報告有明確寫作格式供依循,周逸衡等商管教授在2021年舉辦研討會,以教育部提供的基本格式為基礎提出三類衍生架構,甚至細到題目可訂為「○○商品的通路建立」等建議,期待能建構一套與碩士論文同樣有公信力的系統。

習慣走舊路,教授心態難改

其次與學界的保守心態有關。

長期埋首學術工作的學者多半認定,寫論文才是正統,改寫實務報告可能會被看輕。

周逸衡分析,系所開放學生畢業能改寫專業實務報告,通常需要校級教務會議通過。主張開放的系所光是在會議上解釋何謂實務報告本就不易,做法也可能會被視為放寬畢業標準、矮其他系所一截。

較勁不只在系所間發生,同時在校際間出現。「我一放寬說不用寫論文,跟其他同等級的大學怎麼比?這裡面有微妙的競爭關係,」一位國立大學EMBA教授表示。

周逸衡坦言,就算學界已普遍肯認實務報告有其價值,還有一現實考量難解,是實務報告因規格與論文不同,難以投稿在期刊上發表,教授拚升等時因此少了機會與籌碼。

因此當學生來尋求老師指導畢業論文時,教授多半會建議學生寫學術論文而非實務報告。

學校則為了衝國際排名,期待論文數量多多益善,開放寫實務報告也等同少了一部份學術論文來源。

周逸衡-科管會-常務理事-政治大學
周逸衡指出,實務報告難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教授會減少升等籌碼。(黃明堂攝)

寫實務報告,對社會貢獻更大

多重因素下,代替論文制度因此仍難落實。但檢視在職專班與EMBA設立的初衷,仍有多位學者認為,發展代替論文制度有其必要,應加強推廣。

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專任特聘教授吳明烈回顧,1998年教育部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倡議建立多元的終身學習管道,提升國民的知識技能水準和自我修養能力,進一步帶動國家競爭力。

同年我國首波碩士在職專班開設,隔年在職專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共126系所共襄盛舉,擁抱在職生回流讀書。

換言之,對在職生而言,學習新知才是重點。

「EMBA學生其實可以不用寫論文,」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表示,EMBA學生求學的目的是拓展視野、人脈與提升溝通分析能力,寫論文對他們的專業提升幫助不大,也衍生出許多不必要的代寫疑慮,不如不寫,其他在職專班也有討論空間。

此外,在職生的論文對學術貢獻有限。任教近三十年的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論文寫作不易,他以前上研究方法課程時發現,不少碩士生光要搞清楚論文的問題意識就很困難,接下來的研究問題擬定更是挑戰,遑論工作繁忙的在職生。

「講難聽點,很多在職專班跟EMBA的論文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一位不願具名的南部國立大學教授直言,反觀專業實務報告,在職生在報告中有機會透過其專業,解決實際遇到的產業問題或摸索出公司發展的新方向。

「這對知識創造與傳承都更好,」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說,與學位論文相較,專業實務報告在文獻回顧上不需著墨太多,只要有理論基礎即可,因此對在職生較友善,在職生有更多空間能針對實務專業進行論述;指導老師也能從中學習,教學相長下一同推動產業進步。

從代替論文出發,強化學位分流

教育部推行代替論文制度,背後隱含的其實是學位分流議題。

回顧修法起源,教育部當初參照歐美等九地的分流學制設立。如英國、澳洲、美國等國將碩士學位分為學術導向與專業導向,多數專業導向的學位無需寫論文,學生可以透過多修課程、實習,或改交其他書面報告畢業。

教育部從善如流開放代替論文管道,除了能與國際接軌,也更能滿足追求實務學習學生的需求。

賴鼎銘以自身美國求學的經驗指出,美國的分流制度,能有效讓學術取向的碩士研究生可以紮實地進行學術性論文寫作,專業導向的碩士生可鑽研實務問題的解決,好好地各取所需。

碩士分流在台熱議多年,但推動始終難有突破。學界應思考承接教育部美意,從加強推動代替論文制度開始做起,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責任編輯:宋玟蒨)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