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認識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系所遠景

發布日期: 2021-06-07
        人工智慧的影響已從過往的實驗室研究逐步邁進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在過去短短數載,Google 旗下DeepMind所研發的AlphaGo成功的挫敗了人類的圍棋棋王;IBM的Watson實驗室針對神經退化性疾病提出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基因標靶治療策略;Tesla以強化學習為基礎,為百年不變的車駕歷史注入了智慧自駕車的新思維;亦或是最早針對COVID-19這場人類無法全然掌握的浩劫提出警示的,就是人工智慧雲端平台BlueDot等。人工智慧的巨大風潮正從人類生活體驗中的各個層面推擠著人類,迫使我們必須審慎養成面對這波革命的思考模式。如同「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所知悉,這或許正暗示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演繹與進步或許就是人類能免於眼前這場浩劫,甚至是將來可能面臨的種種未知疾病挑戰以及挑戰精準智慧醫療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最佳實踐利器。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成立於2015年,現有大學部及三所直屬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碩博士班生物醫學工程碩博士班,及跨領域轉譯醫學博士班。秉持著「開創生醫科學與工程的新領域,實踐智慧科技對人類福祉的提升」之精神,「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成立之宗旨在於因應當前社會需求及智慧生醫科技與醫療照護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培育已「數據科學」為骨幹的生醫產業跨領域整合人才為目標。並基於「破壞性創新」的概念,營造且整合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產學合作的教學研究環境。本系不斷針對發展目標與進程進行基礎與實作課程、研究方向與師資的磨合與整合。為了能充分面對將來未知的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方面的種種挑戰,本系遂將關乎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數據科學以及數據工程納入本系發展之目標,並以「智慧感測」「智慧計算」做為本系培育人工智慧生醫領域人才的兩大執行方針。同時將以基礎與實做課程、研究方向與師資三大方向進行改革。對於大學部學生之培育本系將同時給予完整的基礎導向訓練課程,以及針對將來所必須面臨的市場技術提供實踐場域。有鑑於此,為實踐將人工智慧技術以及其深植於醫療民生之願景,無論是立足於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產業上的應用,如銀髮長照或精準客製化醫療,亦或是因應企業轉型於創新的新型態工業製造、管理模式或是風險評估等,更甚是台灣基礎教育對於人工智慧的認識與理解,皆為本系主要推動之教育要務。亦鑒於醫療照護與人工智慧技術的整合,醫民接觸的方式以及醫療診斷程序執行環節亦皆產生改變。如臨床醫生借重人工智慧結果輔助醫學辨識,針對患者個人或家族病史提出診斷結論、各類病徵風險和客製化的精準治療等。在上述應用場域中,人工智慧技術之發展勢必走向智能型感測裝置或物聯網以及智能型演算法等兩大主軸。冀望能由基礎課程、場域實驗與實作、以及職場技術呈現作為對於智慧生醫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展現典範。

        「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大學部每年僅招收30名理工類組學生,且課程設計強調生醫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多元整合,以符合學界與業界的人才需求。並企望學生能響應最基礎的社會化生醫問題、將科學工程原理與技術運用於醫事操作以及臨床醫學導向的轉譯醫學研究等方面,落實資源整合並強化針對產業需求的基礎研發能量。因此,本系希望能吸納不同背景,但對基礎科學與前瞻技術具備高度熱情與學習能力,且兼俱對生命擁有好奇心與人道關懷的學生。因此教學重點與精神著重:
 
  1. 以跨領域教學方法培育嶄新世代的數據科學生醫人才。
  2. 追求卓越的跨領域專題研究。大學部師資16名且一年僅收30名新生.採高師生比的精英制教學。
  3. 理論與產業實務的結合以協助生醫產業升級,其中教學、研究及產業化為三項發展整合重點。
       
        大學部現分為兩組:生醫科學組以及醫學工程與資訊科學組。其課程設計強調生醫科學與醫資電材工程技術的多元整合,大三、大四課程亦採實驗室實習制度、多元選修制,以及研究所課程預修制。同時鼓勵且提供學生各實驗室研究或業界實習機會,以符合學界與業界的人才培養需求,以落實資源整合並強化針對產業需求的基礎研發能量。目前本系擁有涵蓋多間生醫醫學與工程各領域之專門實驗室,請參閱本系網頁:領域的探索。畢業出路方面,大學部畢業生可繼續直升本系碩士班,或前往國內外生醫資電材科技及其相關科系之研究所繼續深造。近兩年的大學部畢業生發展趨勢請見下圖(2022年更新):
更新日期: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