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簡史 |
民國04年 |
創校於大陸南京,時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民國09年 |
成立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 開辦暑期學校並招收五十名女學生,開中國教育沿革史之先河。 |
民國12年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停辦合併於國立東南大學。 |
民國16年 |
東南大學與江蘇省境內等九所高等學校合併改稱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
民國17年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 |
民國26年 |
抗戰時期,西遷重慶沙坪壩。 |
民國35年 |
中央大學復員南京。 |
民國51年 |
在臺復校,設址苗栗,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戴運軌先生為首任所長。 |
民國56年 |
奉准遷校中壢雙連坡。 |
民國57年 |
奉准設立大學部物理學與大氣物理學二系,校名改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
民國58年 |
完成遷校工作。 奉准增設數學、化學工程、中國文學三系。 |
民國62年 |
戴運軌院長奉准退休,李新民博士繼任院長。 |
民國68年 |
奉准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李新民院長奉派為校長,設理、工、文學院。 |
民國71年 |
李新民校長任期屆滿,余傳韜博士接掌校務。 |
民國73年 |
成立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
民國74年 |
成立管理學院。 |
民國76年 |
環境工程研究中心與光電科學研究中心相繼成立。 |
民國77年 |
第十九屆大專運動會在中央大學舉行。 實施理學院一、二年級不分系之教學實驗,開創我國近代大學教育之先例。 |
民國79年 |
余傳韜校長請辭獲准,劉兆漢博士接掌校務。 |
民國80年 |
成立軟體研究中心。 |
民國81年 |
第一屆學生會選舉。 |
民國83年 |
我國首座資源衛星接收站於中大完工,為當時全世界靈敏度最高的接收站。 |
民國84年 |
增設通識教育中心、教育學程中心、通訊系統研究中心、軟體工程研究中心。 |
民國86年 |
劉兆漢校長獲選為本校經校務會議遴選產生之第一位校長。 成立災害防治研究中心、增設研究發展處與副校長職務。 |
民國87年 |
增設資訊電機學院、地球科學學院、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民國89年 |
劉兆漢博士續任校長,客家研究中心成立。 |
民國90年 |
教育部提列中大為國內重點培植的研究型大學。 |
民國91年 |
中大與交通、清華、陽明等四校組合成立「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
民國92年 |
劉兆漢校長任期屆滿,劉全生博士接掌校務。 成立客家學院、學習科技研究中心及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民國93年 |
成立語言中心、人文研究中心。 工學院配合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成立國際碩士專班,招收外籍學生。 |
民國94年 |
獲選為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12所學校之一。 |
民國95年 |
劉全生校長任期屆滿,李羅權博士接掌校務。 中大參與研發之福衛三號發射升空,台灣成為全球氣象資訊中心。 新大學法公佈施行,中大成立組織規程研修小組。 成立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中子束應用研究中心。 |
民國96年 |
成立科學教育中心、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人文研究中心、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全球定位系統科學應用研究中心正式在中大成立營運。 |
民國97年 |
李羅權校長榮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校務委請蔣偉寧副校長代理。 中大於97學年度開設理學院學士班,實行大一、大二不分系招生學程。 |
民國98年 |
蔣偉寧校長真除,接任校長職務。 中大執行太平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畫(PGGM),建造全球最大的海空溫室效應氣體觀測平台。 中大啟動「明日學校」計畫,推展數位學習革命。 成立光機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中大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學位學程博士班、 |
民國99年 |
中大推行「綠色啟動」打造綠色永續大學。 中大執行五年五百億,榮獲教育部考評成績連續第四年「優」。 「教學研究綜合大樓」正式動工。 中大執行教育部首屆增設四技二專推薦甄選入學管道,提供4個入學名額。 中大榮獲教育部頒獎表揚「通識教育領航學校」。 |
民國100年 |
客家學院大樓、國鼎光電大樓(中大首棟綠建築)落成啟用。 中大再獲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二階段(100-104年)審核通過。 5月與北京大學締約學術交流合作;6月與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簽署 增設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公共事務與族群研究博士學位學程。 |
民國101年 |
2月蔣偉寧校長轉任中華民國第25任教育部部長,校務委請劉振榮副校長代理。 中大與科技部合作建置國家級「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量測實驗室」, 人文社會科學大樓正式啟用,「黑盒子劇場」同步營運。 紀念吳健雄校友,中大科學四館命名「健雄館」。 成立新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心、前瞻科技研究中心。 |
民國102年 2013 |
2月周景揚校長接掌校務。 增設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中壢高中改隸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簡稱「中大壢中」。 |
民國103年 2014 |
成立生醫理工學院。 增設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博士班學位學程、 |
民國104年 2015 |
校園「松果餐廳」開張。 增設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 工程五館B棟大樓增建工程竣工。 |
民國105年 2016 |
德國籍華人天文學家、天文所及太空科學所教授葉永烜,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 「新生知訊網」上線。大學部實施第二專長制。 執行太平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畫(PGGM),全台第二架氣候觀測飛機首航。 |
民國106年 2017 |
周景揚博士續任校長。 企業博覽會首設海外求職專區。 台灣首座崑曲博物館於中大開幕。 |
民國107年 2018 |
中央大學智慧交通整合系統上路。 工學院學士班與資訊電機學院學士班成立。 承辦107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 |
民國108年 2019 |
低排碳智慧綠能屋、百花川文學步道正式啟用。8月成立住宿服務組。 桃園市中大國民運動中心正式動工。 |
民國109年 2020 |
增設衛星任務作業中心,為全國大學中最完整的太空中心。 増設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文學院學士班、國防學士班。 男六舍地下遊憩室正式啟用。 |
民國110年 2021 |
「教學綜合研究大樓」竣工。「桃園市中大國民運動中心」開幕試營運。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教授獲「國家講座」殊榮。 増設「人工智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民國111年 2022 |
連續四年獲教育部區網中心「特優」寫下歷史紀錄。 大禮堂榮獲2021年美國IDA國際設計獎銀獎 (Sliver Award,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學生自主學習空間iHouse享想空間落成啟用。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北極冷岸群島、「人文藝術中心」、「國防科技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環校道路AC路面改善工程獲第22屆公共工程品質金質獎。 |
民國112年 2023 |
2月本校最後一名軍訓教官離退。 「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暨「台灣極地研究中心」、「法律服務中心」揭牌成立。 成立「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 |
民國113年 2024 |
成立「人本AI研究中心」。 中央大學陳德懷國家講座教授榮獲113年教育部「師鐸獎」。 10月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遴選出爐,蕭述三院長當選第9任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