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境外生!清大前校長 賀陳弘:不僅是人才的增加,而是為台灣帶來「質」的改變

2023/04/27  天下永續/作者/賀陳弘口述;文字整理:王冠珉 責任編輯-王冠珉人才永續頻道

應對大缺工,很多企業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在台灣就學的境外生。這群在台就學、熟悉中文且適應台灣文化的外國人,不僅是台灣的人力補充,更是為台灣教育和職場帶來質化改變的關鍵,以下是清大前校長賀陳弘的訪談摘要。

從人力資源面來看,境外生將是台灣的未來人才庫( Future Talent Pool),原因有二:第一,他們能補充台灣流失的人口數量;第二則是外籍學生的量變會帶來質變。

目前整個外國學生在國內110萬大學在學學生(含學碩博士生)中的佔比不到 5%,加上僑生將近2%;陸港澳生也是2%,所以台灣境外生的基本結構是「 522」,總共不到9%。

台灣境外生的主力來自東南亞,以馬來西亞、越南、印尼這三國為主,連泰國都不多;離得比較遠的日韓、歐美、紐澳外籍生更是非常少;印度也還不多,大部分是研究生且集中在某些學校。

國外的一流大學所吸納的外籍學生比例,大約15%到20%,台灣的外生比例應該要倍增。美國一些很好的私立大學外籍學生可以高達 30%,美國的公立大學20% 外籍學生是常見的比例。

境外生激發台灣質變:Innovation、Inclusion、Independent learning

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的境外生?因為他們可以為台灣帶來「質變」。

第一,多元就是創新的來源。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更容易激發出新的想法。為什麼國外的一流大學刻意營造學生族群的多元性,目的就是增強大學創新的活力。

第二,正如同天下雜誌倡議的 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平等與共融。我覺得「I」包括DE兩者,因為一旦有了 Inclusion(共融) , Diversity (多元)就包含在其中 ,Equality(平等) 就會顯現。一旦建立學生群體的多元性,自然而然就擁有未來培養 DEI 的社會環境。

全球化之後,從個人職涯到移動能力,都會涉及到多元族群的相處、共同的生活,DEI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元的學生族群會激發且培養出EDI這三種素養,有利於未來人才的養成,本地學生的視野也會提升到國際。

印度的貧富很懸殊,有一小群人不論多貴的學位都可以負擔,但是畢竟是很少部分人。每一年Top 10%的200萬學生裡,起碼有180萬人不具備充裕財力,選擇國外求學當然要衡量CP值。如果台灣給予適當的獎勵,加上看到這裡的半導體產業,將來可以從台灣前進世界更多地方,發展更好的生涯,台灣就會是很好的選擇。

就像是一間商店必須具有主力商品來吸引顧客,台灣的世界冠軍產業鏈優勢,就是我們吸引境外生的主力訴求,隨著來台灣的境外生逐漸變多,台灣其他優質產業也才會逐漸被認識。

在台灣完成學業的境外生,有很高的機率會優先在台灣求職。台灣營造人才庫,也要有讓境外生學成可以留下就業的配套機制,但現行的政策仍然不夠友善。若從就業機會來選擇學習領域,第一個選擇當然是電子資訊產業;如果不是學科技的外籍生,可以提供商業領域的學程;第三是可以開發獨特的degree program(學位):例如應用華語加「x」 雙專長。外籍生在台灣學習,未來除了專業X之外,同時具備從事各國與中國大陸貿易及企業管理所需要的能力。

境外生也是輸出國家影響力

回想自己80年代去德國留學,德國長期以來都是免學費,當時每個大學有 8% 名額供外籍學生在德國以德國人稅金免費念大學。那時的德國並沒有鼓勵這群外籍生學成留在德國繼續就業的想法,但為什麼德國要做這種「投資」?因為他們看的是長期的影響力,德國重視經營這個長期價值,藉由留學生輸出德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等價值。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德國的留學生回到自己的國家,大都會懷念德國,因為德國的制度和工作方式帶給留學生深刻難忘的印象。我有一個同事,他帶家人親戚組團回德國旅遊三次以上,他們在德國所花的錢,遠比他在德國唸書時應該交的學費還要多;他在台灣買Bosch的洗衣機和廚具、開VW汽車,又是一大筆德國的回收。德國的產品為什麼在世界上的形象歷久不衰?各國留學生都成為德國的代言人,我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台灣的境外生回到自己國家時,他們都會成為台商可以接洽或是未來潛在的合作伙伴。台灣往往是他離開母國第一個長期生活的國家,這裡良好的社會與生活,可能是他第一個開眼界的地方,那個記憶非常深刻,他一生都會是台灣的代言人。投資境外生,讓境外生倍增,台灣的影響力也將倍增。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1857&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