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陳文章:大學排名無法反映真實力,我更期待這件事

2023/05/02  天下雜誌/陳文章(台大校長)
 

台灣作為資源不多的島國,人才無疑是最珍稀資源。如何培養下一代人才,對台灣而言是最重要課題,大學同樣責無旁貸。

頂尖大學所培育的人才,未來的合作對象與競爭對手來自世界各國。因此大學想提升人才競爭力,有必要邁向國際、擬定清楚的發展策略。

檢視過往做法,國內大學多半單打獨鬥,個別與國外大學簽約合作,層級也多停留在教師對教師間的交流。

這樣的做法影響層面及效益較小,未來應發展聯盟對聯盟的群體合作模式。

瞄準重點領域合作

打國際盃,需要擬定更具開創性的方法。

我想提兩個發展方向,期待拋磚引玉:一是增加群體對群體的深度交流機會,二是國內大學相互結盟,且兩者相輔相成。

大學應先自行勾勒出核心研究群,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國際合作,才能收到更佳成效。

以台大為例,先根據自身特色與強項,訂定幾個重點研究群,例如精準醫學、數據智慧與系統研究、零碳農業技術與半導體科技等。

確立研究群後,再從姊妹校中挑選15家不等的大學,作為重點姊妹校,如東京大學、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和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等,並從其中標示出重點領域,由雙方研究群在教學與研究上展開深度合作。

跳脫教師對教師的單點合作,我相信群對群的交流能激發更多量能,往後再從小計劃逐步擴大合作規模,促進師生交流,設計研究合作教師合聘、課程共授與交換制度等。

例如每年邀請一到兩所國際優質大學進行學生對學生的交流或議題論壇。

之所以重視學生間的交流,是因為這群學生在未來有很大可能,或成為事業伙伴或競爭對手,有必要及早認識。

打群架壯大台灣聲量

這類跨國、跨校交流不只限於台大,我期待找台灣的其他學校一起組聯盟,彼此共享合作資源與成果。

譬如,台大預計成立亞洲高等研究院,針對特定領域,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國內外知名院士,或全球年輕潛力學者等來台分享。

並非由台大獨享這些學術巨擘帶來的研究資源與觀點,我希望全國能設立共享機制,邀請更多學校一起加入。

另一項做法,是跨校交流時能以聯盟為單位,比如法國有9家政府大力支持的頂尖大學,台灣能不能也找出九家大學與其交流?透過系統與系統合作,壯大聲勢,藉此槓桿出更多學術資源。

讀者若仔細觀察國內大學的排名表現,會發現國內主要大學的排名往往是一起往前進、或一起往下掉,這和學術聲譽的成績表現,以及受哪個地區的學者填答多寡所影響。

這是我提倡打團體戰的另一原因,彼此結盟,就能一起提升台灣的能見度。

除了上述方法,要提升能見度尚需搭配適度宣傳。我很常收到來自香港的大學電子報,台大未來也會借鏡此模式,推出英文新聞和研究亮點介紹影片,讓更多人知道台大的貢獻。

思考根本,而非排名

我們當然希望台大的國際排名表現好,但排名很難反映大學的真實表現,不應將此視為唯一指標。

舉例來說,台灣的半導體實力全球有目共睹,但台大電機領域在某世界大學的排名竟只有60多名的成績,明顯與實情不符。

到頭來,大學應反求諸己,不該追求表象排名成績,聯考出身的我們應學習跳脫排名思維。如德國、法國或北歐國家,對國家有貢獻且聲譽卓著的大學有很多,但名次表現並不如預期。

衡量一所大學的表現,不該只像國際排名重視的指標一樣,只看論文產出數與影響力等,也應該要看人才培育教研與校友對社會的貢獻。

比起排名,我更期待有天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的人,提到台大,都會想到這是一所好學校。

社會上也許會擔心,若國際排名表現差,恐怕難以吸引國際學生前來就讀。

但我相信,排名不是國際學生的唯一考量,如台灣的半導體和醫學等領域的實力在國際上早已聲譽卓著,也吸引許多國際生慕名而來。

在此基礎上,學校應致力完善配套措施,在入學、就學、實習和就業方面,提供外籍生實質幫助,搭配前述提到的國際策略,組聯盟推動國際生系統聯招,日久即能累積台灣高教的口碑。

最後想提醒,外籍生來台,無需強求他們畢業後留在台灣,他們返回母國或前往他國,同樣能發揮影響力。

如有許多馬來西亞僑生選擇來台,是因為他們的國高中教師或校長曾留學台灣,對台灣有感情。當師長了解台灣的好,自然會推薦學生來台念書,藉此開啟正向循環。

大學把培育人才與貢獻社會的本分做好,搭配明確且完整的國際策略,本立而道生,才是邁向卓越的正確心態與路徑。(責任編輯:曹凱婷)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