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教掉入貧窮陷阱!台大總經費僅蘭州大學一半

2023/05/10  遠見雜誌/文-彭杏珠、攝影-蘇義傑、張智傑

有錢好辦事!辦學也一樣,為何台灣的大學很難擠進世界之林,莫怪學校不認真,當競爭對手不斷加碼經費、引進一流師資與設備時,台灣的公立大學只能自嘆「巧婦難為無米炊」。2023年台大總經費約190多億台幣,雖遙遙領先其他公立大學,卻落後對岸的大學,只能排第61位。台大教授搖頭說,2017年台大跟蘭州大學經費相仿,現在僅蘭州大學一半,台灣的高教陷入貧窮陷阱,將嚴重影響國力並禍延子孫


說起教育經費這件事,大學的校長、教授點滴在心頭。

日前,中國大陸發布了「2023年中央部屬及部分省屬高校預算經費」的排行榜(以985跟211大學為主)。這張圖表隨即在大學校園廣為流傳,教職員看了無不搖頭嘆氣,「我們很擔心高教的未來,想要提醒政府,又怕凸顯這件事,會被貼標籤說批評政府和被網友肉搜謾罵,」一位頂大的教授面露愁容說。

2023年中國大陸高校經費排名。圖/2023年中國大陸高校經費排名。

其實,當2018年教育部用「高教深耕計畫」取代「邁向頂尖大學計畫」(2005至2017年,為提升研究水準、建設世界級頂尖大學,給予重點大學經費補助之計畫)時,大學就群起直呼,錯誤的高教政策將摧毀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人才培育根基。

主因是高教深耕計畫中,經費最多的項目是採「雨露均霑」的方式,才會發生一貫道天皇學院每位學生分配到的資源,比打「國際盃」的台成清交還要多的事情。

當時的清大教務長戴念華指出,49億只夠讓四所打國際盃的大學(台成清交)在國際上弱化的速率不那麼快而已,根本無法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大學學費太便宜,讓大家不珍惜教育資源,部分搖搖欲墜的學校還給補助,讓人難以理解。

高教的質量與水平植基於充沛的辦學經費

連當時的台大教務長郭鴻基也語重心長說,台大拿到18億的經費,扣除各種費用後,剩下能打國際盃的錢沒多少,「真的很慘!台大國際化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大規模專業課程英文化與數位化,實際經費卻遠遠不足,只能穿破鞋打國際盃。」

現為台大電資學院院長、當時的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直指,高教深耕計畫最荒謬之處,在占最多經費的項目中(110億台幣),是按學生人數分配,結果扣除40億的國際競爭經費後,台成清交四個頂大平均每位學生約分到1070元, 一貫道天皇學院每位學生分到7萬1806元,是台成清交的67倍。「高教是重中之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思考如何發揮最大效益,驅動產業發展才是關鍵。而不是人人都有份,否則很難誕生像台積電一樣的國際級企業。」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張智傑攝
圖/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張智傑攝

為何頂大的教師如此憂心?

要確保高教的質量與水平,植基於充沛的辦學經費,才能聘請頂尖師資、引進先進設備,培育人才;大學才能提出重量級的學術論文,引領世界的研發方向,進而成為國際一流學府。

張耀文在2020年時,特別將台大跟日、韓、中國大陸的頂尖大學相比,發現從2013年起,北京清華、北京大學、東京大學的經費逐年增加,尤以清華、北大成長幅度最明顯;如果比較每位大學生的經費,2016年台大僅51萬台幣、首爾是91萬、北大163萬、北京清華168萬,東大是251萬為最高。2019年變化更大,台大依舊是51萬,北大成長至230萬,北京清華飆升為300萬。

大陸一所大學的經費就超過台灣全年的高教預算

這十年來,台大的經費幾乎在原地踏步,對岸的985名校(39所)卻不斷加碼,連浙江大學都超越北大了。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大陸共有25所大學超過百億人民幣(443億台幣),其中有四所超過200億人民幣(886億台幣),清華的預算來到歷史新高411億人民幣(1820.73億台幣),平均每位學生的經費高達344萬,其次是浙江大學(309億人民幣、1368.9億元台幣)、上海交大(265.16億人民幣,1174.66億元台幣)、北大(222.47億人民幣)、中山大學(197.14億人民幣)。

張耀文嘆氣說,2017年台大的經費跟蘭州大學不相上下,沒想到今年蘭州已經成長至77.88億元人民幣(345億台幣),比2022年增加22.71億人民幣,台大每年的預算約在170至190億台幣,今年是最佳的一年,約190多億,也只是蘭州大學的55%。換算每位學生的經費,台大約58萬台幣、蘭州為80萬台幣。

「大陸一所大學的經費就超過台灣教育部全年的高教經費,今年的高教經費是1035.7億元,」曾任台大財務副校長的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說。

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蘇義傑攝
圖/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蘇義傑攝

教育乃百年大計,沒有速成的捷徑,必須持之以恆,不斷耕耘灌溉,才能展現成果。如今,回頭看看2018年頂大教授說的話,竟一語成讖:台大國際化已進入深水區,實際經費遠遠不足,只能穿破鞋打國際盃。

2023 THE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台灣雖有43所大學上榜,僅11所進入前1000大,台大退步了74名(2022年113名),排名第187。

相較台灣的表現,中國大陸有7所、香港有5所大學擠進百大,北京清華排名第16,為亞洲地區的榜首、北大(17名)為亞洲之后。

張耀文說,我們必須坦承面對這個事實,中國大陸加碼投資高教的成果驚人,尤其在半導體三大領域的最頂尖國際會議,中國已領先了兩個領域。今年,中國大陸在IC設計最權威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被譽為晶片設計奧林匹克大會)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領域最頂尖的設計自動化會議(DAC)上,發表的論文數全面超越美國,居世界之冠,主要就是拜充裕的研究經費之助。

台大的經費無法擴大,影響研究成果與國際地位

2022年8月9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與學術政策研究所,依照美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數據,分析世界主要國家自2018至2020三年間發表的論文篇數,以三年的平均數據為計算基礎,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數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大陸的科研經費也直追美國,研究人員數量為全球之冠。同時,被引述最多的前1%論文中,中國人的研究就占了27.2%。

《衛報》更進一步分析,中國2018至2020,平均每年發表的科學論文數為40萬7181篇,占全球發表總論文數的23.4%,偏重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和數學。而另一份研究報告則顯示,被引述最多的前1%論文中,中國人的研究占比,早在2019年就超過美國,更在2015年超越歐盟。

張耀文分析這十年兩岸高教發展的消長,經費投注的差異是主要原因之一,雖然錢不見得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當高教發展受限,就無法藉由研發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更難以大幅提高國民所得。台大每年靠學雜費、政府補助、研究計畫、民間贊助等預算,約在170至190多億台幣間,多年來都無法有效擴大,直接影響到研究成果與國際地位。

他感慨萬千,連自己培育的優秀學生出國深造後,都很少願意回母校任教,「以前電資學院有職缺,很多人趨之若鶩搶著要,現在想找到合適老師相對困難,連台大的碩士生也寧可到業界上班,不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湯明哲一針見血說,經費多寡絕對會影響學術研究的成果,台灣高教投資不夠的後遺症已浮現,當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都以高薪聘請國際級師資時,台灣是不進則退,加上年金改革,大學教授是受傷最重的族群,「薪資低、退休又無保障,台灣很難引進頂尖老師,海歸派又愈來愈少,幾乎只能傳播舊的知識,很難期望有新創產業。」

台灣的企業、高教都掉入貧窮陷阱

過去,台灣的高教人才對半導體發展助益甚大,現在,大學經費不足,培育人才出現瓶頸,如果企業砸錢投資還能撐住研發能量,「遺憾的是,願意大手筆投入研發的企業又不多,兩邊都縮水,宛如雪上加霜,」湯明哲說。

張耀文坦言,各國對高教的投入直接影響學校的表現。10幾年前,台大與北大簽署姊妹校,當時台大電資學院的團隊受到敬重,因為台大的學術研究成果遠勝過北大、北京清華,現在問電資學院的教授,應該很少人敢講這句話了」。

「有一次參加會議,聽到香港某大學的校長說台大的CP值是亞洲頂尖大學中最高的,我真的哭笑不得,言下之意就是台大的教授薪資待遇過低?」張耀文感觸良多。

連預算奪冠的台大都深感資源不足,難以跟國外大學競爭,更何況是其他的公立大學。

湯明哲直言,台灣一味管制,只會陷大學於困境,不只私校呼籲高教回歸自由市場機制,公立大學也迫切希望鬆綁,讓大學能良性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民眾也無需擔心弱勢生的保障,各校都有完整的配套獎助措施幫忙。

他甚至對台灣高教的未來感到悲觀,「台灣的企業、高教都掉入貧窮陷阱,當企業都在賺毛三到四,不願意投入研發;當政府預算不足,無法大手筆投資高教,又不願意讓大學自主發展,教育也會陷入貧窮陷阱,二者將愈陷愈深,一旦學校無法培育人才、企業難以創新,毛利愈來愈低時,台灣很難再有經濟奇蹟了。」

頂大的教授都憂心如焚,甚至看到最壞的狀況。張耀文很希望台灣不要走到那一步,但情況卻不容樂觀。他認為,台灣的高教正在走鋼索,就像在玩「疊疊樂」的遊戲,只要移動到一塊不該移動的積木,就會整個坍塌。

他建議,國教應以「均質發展、啟發興趣」為主,高教則需要拔尖以提升競爭力,所以要讓缺乏競爭力的大學儘速退場。另外,高教要分級,研究要重質,技職要重視,產學要接軌。台灣需要頂大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研發帶動產業升級,才能有效提升國計民生水準

湯明哲也提出解決方案,政府預算非常有限,只能鼓勵企業多投資大學教育,但大前提是一定要鬆綁法規,尤其是對會計、人事的不當管制。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解決大學經費不足以及產業缺人才的困境。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