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生只有高一程度?台、清新生理工成績下滑三大關鍵

2023/05/23  天下雜誌/文-蕭歆諺
 

5月初,一篇專訪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的文章引起廣泛討論。

張耀文指出,108課綱新生的基礎學科成績有弱化趨勢,微積分與普通化學尤其明顯,「有的學院平均GPA(學業成績平均點數)甚至跌超過20%,」他進一步比較,上學期微積分的課程中,電資學院新生的平均成績較去年同期低了9%,部份學院跌幅更劇。

事實上,清華大學也出現類似狀況。清大理學院院長牟中瑜觀察,兩屆學生在普通物理上的成績沒有明顯變化,但微積分與普通化學都有明顯下降。以普通化學為例,不及格率從11%升到37%,一口氣多了26%的人不及格。

「這是很大的警訊,」牟中瑜分析,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程度較弱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前段大學,近年新生成績有陸續緩降的趨勢,不少學校已推出補救教學等措施因應,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跌幅。

老師出題與評分有慣性,台大的微積分更是統一命題和考試,難易度不會相差太大,張耀文認為,新生成績變差已反應基礎能力弱化的跡象,「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他憂心地說,理工領域講究基本功,有扎實的基礎訓練才有能力做創新發展,若未來幾年學生的成績表現都相仿,對台灣的理工人才養成將是一大傷害。

雖然現在下定論還太早,但108課綱首屆新生,基礎理科如物理、化學和微積分為何明顯弱化?

主因一:自然科必修時數偏低

首要原因,與自然科授課時數配置有關。108課綱提倡多元適性學習,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學習自主權,在學分設計上降低共通性的基礎課程,即部定必修時數;增加選修課程的時數,供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需求選讀。

張耀文說明,如此設計雖立意良善,但容易讓基礎變得不扎實。

例如,自然科部定必修時數由16學分降為12學分,其中又有4學分是實驗性質的「探究與實作」,剩下的8學分基礎學科訓練,為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四科均分,遠低於社會領域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共享的18學分。

若看高中三年總時數,自然科必修加上選修課程後仍維持44學分,和過去一樣,但細看內容組成,探究與實作加上選修課程合計36學分。他認為,捨基礎扎根的數理必修,而重普遍較淺碟的選修,是本末倒置。

必修時數不足,會讓教師無法有效教學,學生更難以專心打好學科基礎,甚至傷害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首屆108課綱生、清大原子科學院大一生林軒如回顧高中上課經驗,在物理與化學兩科中,教學現場的確出現因為授課時數不足,導致教師趕課、學生吸收不易的狀況,每次段考涵蓋的內容份量也很多,難有充分準備。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王竹君攝)

主因二:學測僅考部定必修

選修課程作為銜接大學的重要橋樑,如選修物理中的「力學一」、「力學二與熱學」和「波動、光與聲音」等內容,108課綱生若能好好修習,學生應能擁有與過去差不多的學習成效。

然而,108課綱為減少學生考試負擔,學測只考部定必修內容,降低學生鑽研選修課程的意願。

和舊綱相較,108課綱下的學測考試內容明顯減少。以物理科為例,舊綱涵蓋高一與高二物理科內容;反觀新綱,由於將舊綱的高二內容移為選修,等同新綱下的學測直接少考一冊。

「有老師開玩笑,說現在大一生的化學知識可能只有高一程度,」化學學科中心課程地圖研發召集人、新北高中化學教師鍾曉蘭提到,正因為學測只考必修,若學生個人申請上化學系,可能出現大一學生只有高一程度的荒謬現象。

但多所大學在個人申請第二階段,仍設有更難的筆試以篩選學生,教授評選同時會檢視高中生五學期的在校成績,學生程度為何有如此大差異?

關鍵在考試領導學習的風氣仍盛,化學補教老師盧澔指出,學測作為大學系所篩選學生的第一道關卡,自然吸引學生投注最大心力,到個人申請時進入二階筆試,學生僅會針對特定科目備考。

「很多學生不管段考跟高三內容,」他觀察,學生單獨押寶高一內容的策略聽來費解,但的確在教育現場發生,他也因此常向學生耳提面命,不能只重必修內容。

主因三:108課綱重素養輕計算

更糟糕的是,在必修授課時數減少後,也刪減了大量計算練習,然而這些計算正是後續學習理工進階課程的基礎。

建國中學物理科召集人賴奕帆比較,新舊課綱在高一物理的內容沒有太大差別,授課重心卻有極大變化,計算量大減。

「理工之所以是理工,是因為我們用『科學之母』數學來解釋這個世界,而不是語言和文字,」他說,計算量大減的授課方式早從國二理化課程就開始,若教學僅停留在觀念傳遞,跟文科學習差異不大,會影響後續學習。

事實上,108課綱的學生數學科也學得不夠扎實,盧澔認為,這除了影響大一新生的微積分表現,也讓學生在面對普物與普化,乃至後續進階課程時變得辛苦。他有時在補習班遇到大一生拿著基礎化學的原文課本問問題,發現學生讀不懂,是因為不理解背後的數學推導。

反思育才方向,找出適切方針

大一新生基礎學科成績告急,能否兼顧108課綱強調的自主學習與多元性,同時強化學生基礎學科能力?

張耀文認為,目前太偏重普遍較淺碟的選修學習,學生被瓜分太多時間去做其他事,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學好基本功,建議在自然科總時數不變的前提下,先增加必修時數,同時增加物理與化學兩科目的學分佔比,不一定要與生物與地科均分。

鍾曉蘭也強調增加時數的必要,除了有助於學生擁有更扎實的訓練,教師也有更充裕的時間與學生來往互動,從問答中逐步培養108課綱強調的探索與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要提升學生基礎學科能力,或可從充實學生的自學教材著手,賴奕帆舉例,目前國高中生的基本電學能力訓練不足,引起不少電機系教授抱怨,但教授若能協助編寫適切自修教材,對學生之後銜接大學課程很有幫助。

從調整學測考試範圍到增加計算訓練,都是增強學科能力可能解方,但不同解方對應了不同的育才想像,需各方更多研議討論。


為幫助大一新生加強基礎學科,各大學過往皆提供學習諮詢服務以輔導課業,此為台大學習諮詢使用的會議室。(蕭歆諺攝)

不過,部份大學校長卻不悲觀。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這屆學生的確出現基礎學科成績變弱的跡象,但在溝通表達與應用上卻有更好表現,展現自主學習企圖。

「以前大一學生比較愛玩,最近有人主動跟電機系老師提議加課,這種態度很不簡單,」周景揚說。

周景揚說,基礎訓練固然重要,但有了工具輔助,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不若以往,以前的學生很會計算與刷題,但未來有好的邏輯思考能力與工具應用能力,才是競爭力有無的關鍵。例如,有台大外文系的畢業生考入中央光電所,雖然該生過去所受的訓練與一般理工生相去甚遠,但一樣有讓所上老師驚艷的好表現。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也提醒,會擔心大一新生基礎學科成績變差,是因為仍用傳統的考試思維評估學習表現。

「有些能力,用考試考不出來,」林奇宏強調,科技進展快速,學校教的知識,學生過幾年就用不上,重點還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這才是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面對基礎學科成績變差的課題,應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繼續施行108課綱精神的前提下作出微調,培養出台灣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責任編輯:宋玟蒨)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