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校長:學當AI的老闆,未來履歷新亮點

2023/07/10  天下雜誌/周景揚(中央大學校長)
 

回顧我研究所求學的年代,每天的例行公事是到圖書館抱著一疊期刊與研究報告,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從中獲取知識並激發研究靈感。

時光飛逝,如今有了Google和ChatGPT,蒐集資料速度變得飛快。若未來所有文獻都數位化,學生到圖書館翻書的畫面可能不復存在。

ChatGPT推出後,我們曾試著請它寫問題論述、申訴回函和翻譯,發現它很善於蒐集與統合資料,收到提問後可以迅速給出四平八穩的回覆,功能猶如Google搜尋引擎的進階版,令人驚豔。

現階段雖然仍有不少問題,好比無法回應時事或答案似是而非,甚至太過八股制式,但我相信在全世界針對此技術投入大量研發能量之際,它應該會進步神速,短時間內便能改善缺失,更加精進。

善用好工具,能讓學習與工作事半功倍,面對ChatGPT和Midjourney等AI工具問世,學生不該排斥使用,而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積極嘗試融入工作與生活。

以IC設計自動化為鑑

這股風潮,讓我想起過去推動IC設計自動化的時光。

1980年代,積體電路設計仍靠手繪,可想而知,手繪費時費力,當時美國許多研發團隊針對這個痛點研發自動化工具,期待透過行為模式自動合成技術,讓軟體程式自動產出複雜電路。

初階產品一經提出,很快引來媒體關注。當時紐約很多主流媒體報導警告,大量IC設計工程師可能因此失業。

我當時在貝爾實驗室,擔任推動此技術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因此遇到不少阻力,很多工程師因為怕被取代而抗拒使用。

然而沒過多久,開始有一、兩個工程師嘗試使用,緊接著愈來愈多工程師加入,成功做出更複雜的電路,打造更好的產品。

如今使用純熟的高階硬體描述語言,工程師得以描述與設計更複雜的電路,藉著自動合成工具,生成載有億萬顆電晶體的積體電路,展現出手繪時代工程師難以想像的生產力。

IC設計自動化是一次技術革命,成功解放人力且推動產業進步。人不會被AI直接取代,但會被懂AI的人取代。一如IC設計工程師,繼續手繪的人已在時代洪流中被淘汰,但懂得用高階語言自動合成技術的人仍能保持競爭優勢。

回顧這次AI浪潮,我認為是類似變革。當潮流湧現,學生應該順著使用,接受與善用新技術。

學批判思考與創造力

大學該如何設計相對應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與時俱進,掌握AI應用潮流?有三大方向可留意。

首先,是批判思考能力。我們鼓勵學生善用這些工具,但因為AI使用的資料庫也許存有錯誤內容或偏見,學生不能盡信AI產出的內容,要學會在此基礎上批判與修改,將內容打磨得更好。

近期陸續有老師開放學生使用ChatGPT,並要求如有使用需自行揭露,這即是在鼓勵學生,在使用新工具與確認原創性間取得平衡。

不過,該做法仍存有抄襲的疑慮,不建議使用在學生基礎養成的基本課程。

校內除了要持續推動誠信與學術倫理的宣導外,教師也應在批改書面報告的同時搭配口頭詢問,了解學生如何思考與如何使用工具,以確認學習成效。

其次,是高階創造力。當AI已經能代勞基礎且重複性高的工作,如何整合這些AI工具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與流程,推出更好的服務與產品將是關鍵。

人類與AI的關係將變得像老闆與下屬,人類有更多時間與更高視野判斷趨勢與前進方向,細部工作則由AI代勞。從這角度思考,人文領域的訓練,如創意思考與管理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

最後則是提問能力。學問之所以稱為學問,是因為學習同時還要懂得問。一個問題背後潛藏一個人的思考深度,在教學現場,我們往往能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判斷他的程度。

對AI下指令也是一樣,學生對ChatGPT的提問,大大影響它產出的內容。

提問得靠練習,往往需要與ChatGPT問答多次才能逐漸掌握提問方式,逼近理想回應。

當然若能懂得它運作的基本原理,使用起來更得心順手。中央客家系助理教授廖長彥曾提出向ChatGPT提問的四種方式,值得借鏡。

假設今天學生要以「遊戲式教學」為主題產出所需內容,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它當作搜尋引擎使用,直接問ChatGPT什麼是遊戲式教學。

其次是加入情境與格式,如提問時要求它以兩百字,寫一篇能引起高中生興趣的遊戲式教學介紹。

再來是給定特定角色提問,比如問它「如果你是教學創新專家,請解釋遊戲式教學如何改善學習成效?」

最後則是先輸入特定資料,例如蒐集整理過的遊戲式教學介紹,請它在這些資料中產出內容,避免它隨意杜撰。

過去,大家習慣在履歷表寫下自己熟悉運用Excel、PPT等工具;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能會加寫熟習ChatGPT和Mid-Journey等等AI工具的操作。

期待學生能掌握上述這三項能力,善用這些工具,以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責任編輯:曹凱婷)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