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講座教授陳攸華:父母一視同仁,讓我突破身高120公分的限制

2023/08/21  天下雜誌/文-張益勤
陳攸華-中央大學-罕見疾病-父母-教養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陳攸華從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身高僅120公分。但父母堅定的教養,讓她從不因此自卑。圖片來源:曾千倚攝

因為身高搆不到電梯按鈕,不得不拿出手機當輔助;因為身高沒辦法沖水洗手,不得不拿張擦手紙折成水瓢的樣子,沾水來沖洗。這是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攸華的日常。

「講座教授」是大學裡具崇高學術地位,或是研究成果斐然的教授。陳攸華就是這樣的人。她擁有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碩士、英國雪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博士學位。

曾在英國教書九年的她,被英國國科會選為「傑出女性研究學者」,2009年受邀回到台灣,也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學術領域出類拔萃,共發表超過200篇論文,其中三分之一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然而,在這些輝煌的成績底下,陳攸華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僅僅120公分的身高。


陳攸華在學術研究上成績斐然,獲頒傑出研究獎。圖片來源:陳攸華提供

父母一視同仁的教養,讓她不因身高自卑、自憐

從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俗稱小小人兒症,讓陳攸華注定沒辦法「像大樹一樣高」。她不諱言的表示,從小受到同學的歧視對待,像是稱呼她「矮冬瓜」、「頭大身體小」,又或是用手摸她的頭,以示嘲笑。

但是強悍的她從不躲在角落哭,「我雖然沒辦法摸回去他的頭,但我就用腳踢他的膝蓋,」陳攸華很懂得保護自己,她不留情地反擊,霸凌者一轟而散。最兇狠的是,她曾經拿玻璃瓶敲傷同學的頭,遭老師懲戒。

從不因病自怨自哀或是要別人對她另眼相待,陳攸華歸功於父母對她的教養。「我有五個手足,我的父母用一樣的方式教育我們,」陳攸華提到,小時候爸媽要他們累積10個100分才能換彩色筆,陳攸華亦是要達到同樣標準才有彩色筆;當她無法分辨「P」、「9」,母親便要她熬夜練習,直到識字才能去睡覺。

甚至是在外面餐廳上廁所,爸媽也只會指引方向,不會因為她身材瘦小,特別帶她去。「我是一個很矮小的人,但我必須穿過群眾。有時候人家會問我膽子怎麼那麼大?我覺得這是父母給我的訓練」,陳攸華說。

「她在家沒有楚楚可憐的機會」,妹妹陳攸鐘從小和陳攸華睡同個房間,她說到,姊妹間的爭吵從小到大沒少過,雖然陳攸華比較矮,但是吵架時都會站到椅子上,以示平等。「她和我們 eye to eye,心態上就覺得『我跟你一樣』」。一視同仁的家庭教育,從來不因為陳攸華患有罕病而有特殊對待,也讓她視自己「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

但小孩生病,哪個父母不自責、不擔心。妹妹曾告訴她,小時候陳攸華煎荷包蛋被油噴到臉上受傷,母親晚上躲起來哭,自責怎麼會讓身高和爐子差不多高的陳攸華來煎蛋。「我也是長大後才知道,他們也有擔憂,像是會和我的手足說,以後要照顧我」,儘管擔心,陳攸華的父母還是收起憂慮、隱藏情緒,堅定的訓練她獨立自主,要她不因病自卑,更不因病自憐。

然而陳攸華一旦走出了這個家,難免要面對潮水般的異樣眼光,在妹妹眼裡,這樣的挫折與失敗,反而讓陳攸華有比其他人更強大的心理素質;也呼應了記者問到陳攸華人生挫折時,她毫不閃避、侃侃而談的樣子。她提到的人生最大的兩件挫折,一個是感情交往,另一個則是英國求教職時遇到的歧視。

感情有遺憾,轉移力氣專心於研究

少女情懷總是詩,陳攸華也曾渴望過愛情,大學時她看著同學與男友約會,又或是在班級舞會時看著別人成雙成對的跳舞,「我也是正常的女性,剛開始還是渴望有男朋友。」陳攸華罕見的聊起大學時代的感情。她說,曾有同學介紹另一個小小人兒給她,但是兩人約會時,陳攸華發現對方在餐桌上表現的「像個小孩」,「我不希望自己在感情裡像個媽媽一樣在照顧別人」,兩個人也就漸行漸遠。

「當我在評斷別人時,別人也在評斷我」,這段經驗讓陳攸華明白,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感情上,不如專心在學業研究。而今,她身邊的朋友歷經婚姻問題、育兒困境,種種幸與不幸,陳攸華看在眼裡,縱然沒有親自走上一遭會有點失望,但她也漸漸可以將這份遺憾視為恩典。想起一些因身高受限的事,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陳攸華表現得很坦然。

在英教書九年,曾在找教職時遇歧視

一般人可能以為,陳攸華讀博士班、專研學術,是為了用專業來證明自己、博得肯定;但陳攸華自陳,出國唸書是因為她喜歡和學生在一起,想幫助人成功。為此,她放棄了台灣原本安逸、穩定的公務員工作;而且在她讀完博士,在英國找工作時,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當時,陳攸華面試了超過20間學校,才終於落腳。「我是集三項劣勢於一身:身心障礙、亞洲人、女人,」陳攸華分析。她也記得到一所學校面試時,對方很沒禮貌的說,「你好矮,我們沒想到你這麼矮(Sherry You are so small. We didn’t know you are so small.),」令她很不舒服。幸好有博士班的指導老師不斷給她信心,「他說,『你不要在乎他們所說的話,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能夠找到適合你的工作』。」此外,陳攸華的妹妹也給她經濟支援,讓她無後顧之憂。

在英國教書的九年時間裡,陳攸華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前輩羅伯特·麥克雷迪(Rob Macredie)給她的教誨。陳攸華記得,當她第一次要教一堂超過兩百人的課堂時,她十分害怕和抗拒,「那麼大的群眾,但我一個小小的人」,她坦承內心的焦慮不安,但是麥克雷迪告訴她,要把課拿掉是最容易的事,但是並不是對的事,「該思考如何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問題除掉,」麥克雷迪鼓勵陳攸華。

陳攸華決定面對內心的恐懼,她把手撐在講台上,作為情緒的支撐;她把眼神向上看,而非注視任何一個特定學生。「現在,即使要面對上千人演講,我也沒問題,」陳攸華克服一個個心理障礙,化險為夷。

遇到問題就想辦法,建議家長適度放手

隻身在國外求學、教書,陳攸華除了有一般留學生會遇到的問題,許多日常的小事,對她來說也是困難,像是煮飯時搆不到爐子、洗完衣服沒辦法用曬衣竿。但可能是她天性樂觀,她也發展出一套生活妙招。

譬如,她發明「電鍋料理法」,什麼東西都丟入電鍋,煮熟了就可以吃;又或是曬衣架太高搆不住,就把衣服全晾在房間,她向妹妹陳攸鐘說:「英國的暖氣讓空氣太乾,這樣曬衣服反而可以增加房間的濕度」。

也因此,當她回到台灣,眼見台灣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她也忍不住提出建議。她談到有學生要家長到租屋處洗一個星期的髒碗盤,還有人要求父母到宿舍幫忙換季、洗棉被,都讓陳攸華感嘆父母替小孩做太多。對比她因身材瘦小,生活上的諸多不便,都要想辦法解決。她建議父母要適度的放手、訓練小孩獨立。

娃娃,謝謝你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也謝謝你一直去爭取不同的機會

「娃娃」是陳攸華的乳名,即使已經很久沒有人這樣叫她,但回顧一生,她想對年幼的自己道聲感謝。陳攸華沒有受限於120公分的身高,不只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種不方便,也長成了強韌的內心。

她把她的特殊化成了優勢,展現的生命力,早已穿越雲端、突破天際。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