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紀忠講座緣起
一代報人 百年青史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為國立中央大學傑出校友,畢生秉持文人風骨辦立報刊,以「中國時報系」為夢想之堡壘,與時代相互書寫,除全心投入新聞專業,並鼓吹資助各種科教興國活動,追求民主自由正義,不斷在關鍵時刻發揮強大的驅動力量,並以宏觀視野,緊緊掌握時代的脈動,兼具民族國家情感,識見宏遠,胸懷恢闊,紀青史,忠肝膽,見證兩岸風雲,鑄寫百年歷史;其行如日,德如風,樹立不朽典範,為世所景仰,為斯土斯民,銘鑄永久傳頌的故事。
紀忠先生在世時,非常關心且支持母校的發展,母校深以紀忠先生為榮,在1999年04月26日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對社會、文化和國家的貢獻。為感念紀忠先生對國家文化傳承、人才培育之重視,特於2008年5月22日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成立「余紀忠講座」以為誌念,由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蔣偉寧教授(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王汎森副院長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林聖芬副執行長擔任講座審議小組委員,每年舉辦「余紀忠講座」,藉此獎勵學術發展,提升教育與研究水準,以彰顯其對國家、社會之關懷,讓先生不斷專求卓越之精神,得以傳承。
歷屆講者與講題
年度 | 2022(111) | 2019(108) | 2018(107) | 2017(106) | 2016(105) | 2015(104) | 2013(102) | 2012(101) | 2011(100) | 2010(99) | 2009(98) | 2008(97) |
2022(111)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賀曾樸院士 | First Direct Image of a Black Hole. 史上首張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影像 |
![]() |
活動簡介 | |||
本年(2022)「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賀曾樸院士擔任主講人,賀院士的研究專長為光譜學、電波天文學、干涉法、恆星與行星形成、鄰近星系、星系中心等等,發表百篇以上的期刊論文,且榮獲多項榮譽及獎勵,學術成就斐然。 賀院士本次的講題為First Direct Image of a Black Hole(史上首張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影像),希望透過賀院士精闢的解析,讓社會大眾對黑洞有更多的認識,一同探尋黑洞神秘的色彩。 |
|||
2019(108)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 | 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 ![]() |
活動簡介 |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1988年創建,即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為目標,長期關注人文、經濟以及永續環境發展等公共議題;2008年和本校合辦「余紀忠講座」以來,已成功舉辦十三次講座,受到普遍的肯定,影響層面廣大。。 本年(2019)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王院士長期投入思想文化史、學術史、史學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的相關研究,曾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學術成就備受學界肯定。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王院士的講題是〈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希望透過王院士精闢的解析,讓社會大眾對「歷史」有新的看法,並期望觀眾能跟著院士學習以古鑑今,從而明瞭臺灣身為世界公民一份子的社會責任。 |
|||
2018(107)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
中央研究院葉永烜院士 | 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 | ![]() |
活動簡介 |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1988年創建,即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為目標,長期關注人文、經濟以及永續環境發展等公共議題,並藉由公共政策對話等方式對政府當局提出政策建言,為國家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
|||
2017(106)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劉遵義院士 | 經濟全球化下的前景與困境 | ![]() |
活動簡介 |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1988年創建,並成立公與義小組,以邁向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為追求目標,舉辦系列的研討會、座談會。針對人文、社會、經濟、政治、國際關係各面相深入探討,進行公共政策對話。 2017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劉遵義教授擔任主講人,劉教授的專業領域為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著有六種專書,發表一百七十多篇國際學術期刊論文,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本次邀請劉教授進行演講,希望透過劉教授精闢的解析,引導社會大眾共同關注此一議題,更積極謀求經濟全球化與社會正義間調合之道,善盡台灣為世界公民的社會責任。 |
|||
2016(105)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 | 我們不能再等待 | ![]() |
2016 (105)活動簡介 | |||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1988年創建以來,對國土議題、河川環境、水源整治等相關議題極為關注,且氣候變遷為近年全球及各國關注議題。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結束時,195個締約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帶領全球面對低碳趨勢,而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責無旁貸的必需共同面對環境變遷議題。 2016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李遠哲院士擔任主講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盼能透過李院士的剖析,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環境變遷相關議題,並投注心力共同改善台灣環境變遷現象,當可對台灣永續發展做出鉅大貢獻。 |
|||
2015(104)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金耀基院士 |
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探索-從民本到民主的歷史之路 | ![]() |
2015(104)活動簡介 | |||
為紀念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彰顯其對國家文化傳衍、人才培育的重視,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於2008年共同設立「余紀忠講座」,藉由邀請當代具影響力學者專家,進行主題演講、大師對談,讓先生不斷專求卓越之精神,得以傳承。 回顧民國103年,從台灣「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行動到九合一選舉,網路新世代充分運用他們擅長的新工具與思維,參與民主議題並影響公共決策與結果,更令人感念紀忠先生一生對民主改革的推動,不斷在關鍵時刻以宏觀視野,與時代相互書寫歷史的知識份子風範。 民國104年適逢本校創校一百週年,本校與基金會擬於五月份,舉辦第七屆余紀忠講座,邀請金耀基院士探討從五四運動、野百合、太陽花到香港佔中,不同時空背景的大學生面對當時新文化衝擊與民主風潮轉變下,他們所發起的學生運動,寫下何種史頁。 |
|||
2013(102)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王德威院士 |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 | ![]() |
2013 (102)活動簡介 | |||
文學如何扭轉乾坤、改變世界?由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十二月十七日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王德威院士抵台擔任講座。學貫中西的王院士以「冷酷異境裡的火種—現代文學與公民社會」為題發表演說,透過宏觀思維串連歷史,希望點燃每一個人對文學和社會的心火。
|
|||
2012(101)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President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r. Michael Crow | The Design of New American University | ![]() |
活動簡介 |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長Dr. Michael Crow十月三十一日蒞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以The Design of New American University「新美國大學的建構」為題發表演說。他以十年時間讓這所大學脫胎換骨,「堅持願景,不畏挑戰」,成為一所創新與改革的學校。在國內各大學面臨轉型之際,提供一個學習典範。 第五屆余紀忠講座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工業技術研究院、教育部和中央大學共同舉辦。呼應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對於國家文化的傳衍、人才培育之重視,特地邀請頂尖大學聯盟校長、中央大學師生和臨近高中學生來分享這場精彩的演講。 同時舉辦「頂尖大學聯盟校長圓桌會議」,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院士主持,包括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清華大學陳力俊校長、交通大學吳妍華校長、陽明大學梁賡義校長和中央大學代理校長李誠等人參與座談。 |
|||
2011(100)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白先勇先生 | 崑曲復興及其文化意義: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製作講起 | ![]() |
活動簡介 | |||
名作家白先勇12月28日蒞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分享崑曲復興及其文化意義-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製作講起。自稱「崑迷」的白先勇說,「崑曲是中華精緻文化的代表」,儘管已有六百多年傳統,但表演方式不能老舊,他從2004年開始推動青純版《牡丹亭》,目的就是希望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恢復崑曲的青春生命。 | |||
2010(99)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李歐梵院士 中央研究院黃鍔院士 |
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兩個面貌 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 |
![]() |
活動簡介 | |||
為感念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對國家文化傳衍、人才培育之重視,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廿二日邀請到李歐梵院士和黃鍔院士兩位大師開講。從人文與和科學角度,解讀人類自工業革命以後所面臨的集體焦慮。李歐梵說,面對現實的挑戰,要有「積極的焦慮」才行;黃鍔院士則建議以永續發展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則呼應兩位大師演講,提出「環保生態新倫理」之價值觀。
第三屆余紀忠講座,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黃鍔分別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兩個面貌」、「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為題發表演講。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院士、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視董事長林聖芬、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都出席這場學術饗宴。
|
|||
2009(98)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葉嘉瑩所長 | 百煉鋼中繞指柔—談辛棄疾詞的欣賞 | ![]() |
活動簡介 | |||
該講座曾邀請余英時教授、楊振寧教授、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擔任講座,葉嘉瑩則是該講座所聘的第一位女性、第一位獲聘的文學家。沒有博士學位,卻能受到哈佛、耶魯大學等名校聘請到學校授課,顯見其論學的功力。 蔣偉寧用葉嘉瑩自己的話來推崇她,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與創作中,「喚起了人們一種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讓我們從她對於古典詩詞的感發生命中,不僅體會古代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更能深刻感受到葉教授「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那一種生生不息、亙古恆新的人生境界,以及她個人所煥發出來的至美至善的生命力量。 |
|||
2009(98)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士 | 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 | ![]() |
活動簡介 | |||
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為感念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對國家文化傳衍和人才培育之重視,特於去年五月共同宣布成立「余紀忠講座」,第一年並邀請余英時教授與楊振寧教授兩位大師演講和對談,人文與科學的知識饗宴,迴響熱烈。 今年的講座貴賓雲集,包括中央大學蔣偉寧校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劉兆漢副院長、國科會李羅權主委、清華大學陳文村校長、交通大學吳重雨校長、中央社黃肇松董事長、中研院王汎森院士、黃鍔院士等紛紛出席與會。 |
|||
2008(97) | 主講者 | 講題 | 報導 |
![]() |
中央研究院余英時院士 中央研究院楊振寧院士 |
人文與民主 20世紀數學與物理的分合 |
![]() |
活動簡介 | |||
中央大學為感念傑出校友、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對國家文化傳衍、人才培育之重視,特與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成立「余紀忠講座」。六月卅日首場講座邀請到享譽國際的歷史學家余英時院士與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院士進行演說,並為「余英時書架」、「楊振寧座椅」進行啟用儀式,展開一場人文與科學仲夏知識饗宴。 |